愛伊米

為什麼說與燃油車同價,是大眾ID.4能賣好的終極要素?

ID。4是大眾在中國市場真正交付的第一張電動車答卷,取代燃油車的大幕正在徐徐拉開,但南北大眾真的準備好了嗎?

南北 大眾ID。4相繼公佈價格,20-25萬元的主銷區間,處於意料之中,大象開始起舞。圍繞著ID。4,我們有一些感悟,也有一些隱憂,本文與大家共同討論。

▎電動車中間市場由合資品牌填補?

參考乘聯會資料,2020年純電動車銷量為91萬輛,同比增長13%,在新能源車(純電動+插電混動)份額佔比從2019年的80%提升到了2020年的82%。

份額提升2個百分點,相比於插電混動,純電動車的增長之勢更勝一籌。如果細究純電動車各細分市場的份額變化,在過去一年裡,已經分化出新的格局。

2019年,份額佔比最高的純電動車是A級純電動轎車。2020年,份額佔比最高的純電動車遷移為A00級純電動轎車,緊隨其後的是B級純電動轎車。

為什麼說與燃油車同價,是大眾ID.4能賣好的終極要素?

原因很好理解,2020年湧現出兩款“現象級”電動車,一個是A00級的宏光MINIEV,另一個是B級的特斯拉Model 3。

但這兩款車處於市場的“兩極”,將電動車市場拉扯為“啞鈴狀”,並沒有真正進入預算更主流、使用者覆蓋面更廣的“中間市場”。

也可以說,電動車“中間市場”缺少真正走入尋常百姓家的產品。在市場上,可以找到A級純電動轎車或SUV,但長期以來主要供應網約車市場,多數滿足B端需求,處於“虛火”狀態。

為什麼說與燃油車同價,是大眾ID.4能賣好的終極要素?

所謂中間,不僅是指價格主流,也是指消費觀念主流、穩重。如果要在2025年實現500萬輛新能源銷量目標,“中間市場”必須被真正開啟。大眾汽車帶著ID。4下場拼殺,後續還有更小的ID。3和更大的ID。6等一系列ID車型推出,瞄準的正是“中間市場”。

大眾要成為電動車時代的主流品牌,要成為中間市場的中堅力量,ID。4能否打響第一槍,其實非常重要。

▎大眾要扮演合資電動車市場教育的角色?

新能源不只是從內燃機換成了電動機,從油箱換成了電池包。它正在影響兩個關鍵因子,分別是使用者態度和零部件體系,從而深刻改變著汽車行業。

前兩年,新造車大潮來襲,一路紛紛擾擾,有佼佼者,亦有落得一地雞毛。不論爭議如何,至少讓消費者開始認識到電動車應該是什麼樣子,以及體驗是怎樣的。

為什麼說與燃油車同價,是大眾ID.4能賣好的終極要素?

在過去一年裡,新能源股價也在狂漲,尤其以特斯拉、蔚來為典型,話題度居高不下,對於消費者的心智教育,均起到了助推作用。

從目前來看,很多消費者逐漸可以接受電動車了。更加重要的一點是,他們在購車時,還會關注車輛智慧化,也就是說,電動車與智慧車在使用者層面,產生了印象捆綁。反過來,這也決定了電動車應有的產品形態。

為什麼說與燃油車同價,是大眾ID.4能賣好的終極要素?

另一個改變是“零部件體系”,本質上仍是因為汽車的產品形態發生了改變,“電動”“智慧”成為核心定義。

延續百年的傳統汽車產業鏈體系需要“解構再重塑”。比如,動力電池成為供應鏈中游的重要零部件,連帶著鈷礦、鎳礦也成為關鍵資源,但這些並不是傳統主機廠擅長的領域。

最終形成的局面是,核心零部件逐漸與主機廠脫離。身處下游的主機廠,完全可以透過外採三電系統,以及智慧化硬體和駕駛輔助的軟體,實現電動車的製造與組裝。也就是說,電動車產業鏈價值,將會以更高的比例流向零部件供應商。

為什麼說與燃油車同價,是大眾ID.4能賣好的終極要素?

事實上,這也意味著主機廠的進入門檻被降低了。前人趟過的路,後人不必重走;前人栽下的樹,後人也可以樹下納涼。

有使用者接受電動車,有成熟的供應鏈體系可以支撐電動車,這將是加碼電動車的好時機。但大眾入局,趕早不趕晚,它不能隱退為後人的角色,仍需要擔負起前人的任務,教育市場,重塑供應鏈。

▎與燃油車同價代表大眾電動化的決心?

南北大眾ID。4價格公佈,主銷價格落在20-25萬元區間。勢必要直面一個問題,這個價格到底貴不貴?

當初,ID。4首發版公佈低於25萬元的價格,幾乎可以推定出上市版瞄準了20-25萬元價格市場。在這裡有兩個參考標定,一個是大眾同級別的燃油車,另一個是新能源的標杆特斯拉。

為什麼說與燃油車同價,是大眾ID.4能賣好的終極要素?

首先,ID。4主銷低於25萬元,也就低於了特斯拉Model 3的入門價格,暫時避其鋒芒,形成錯位區間。同時,參考同級別的探嶽或途觀L,ID。4做到了與燃油車“同價”,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訊號。

說ID。4價格不算貴,也是因為“同價”於同級別燃油車。縱使燃油車存在終端優惠,ID。4由於不計入購置稅,並享有牌照優惠,仍然具有一定的選擇優勢。

但因為出自於MEB平臺,暫未形成規模優勢,ID。4的初期成本高於探嶽或途觀L。大眾選擇“同價”策略,開拓“中間市場”是一大原因,下決心全力推進MEB平臺車型量產是另一大原因。

為什麼說與燃油車同價,是大眾ID.4能賣好的終極要素?

大眾為什麼如此決絕?因為新能源是大勢所趨,而MEB平臺是大眾豪賭新能源的必殺技,是關乎大眾未來十年的重要戰略。

為此,大眾已經投入了巨大的沉沒成本,那就必須快速提升量產規模,不斷攤薄成本,前期忍受一定的利潤虧損也非常值得。畢竟,電動車要走量,價格需要下探,去擁抱更廣範圍內的潛在使用者。

還有一個原因不可忽視,無論中國市場,還是歐洲市場,大眾面臨著雙積分和碳排放的巨大壓力,需要提高新能源車型的銷量份額,以此規避鉅額罰款,在行業變革期守住市場地位。

為什麼說與燃油車同價,是大眾ID.4能賣好的終極要素?

但是,做企業不是“做慈善”,在價格、成本與使用者感知之間,大眾也在尋找著一個微妙的平衡點。

ID。4有不少產品亮點,比如可互動的燈光,AR-HUD,大天幕,但也有一些明顯的槽點,比如塑膠感非常強的內飾,後輪鼓剎。或許可以有一些技術上的解釋,但落腳到使用者感知層面,免不了心裡犯嘀咕,是不是有意減配了?

如何扭轉潛在的口碑問題,大眾面臨的挑戰並不小。

▎大眾電動車的補能體驗有什麼新期待?

我們仍需要明確一點:“補能便利”是電動車普及的前提之一。

這基本解釋了,目前電動車最主要的市場在一二線城市,原因之一是這裡的基礎設施更加完備。

大眾ID系列如何直面這個問題,參考答案已經被市場上其他電動車品牌寫出來了,諸如贈送家充樁、自建充電樁、第三方充電樁、機動服務充電車。

為什麼說與燃油車同價,是大眾ID.4能賣好的終極要素?

一汽-大眾ID。4 CROZZ公佈價格的時候,也將補能舉措詳細地寫了出來,以上四種方式均有提供,能給的都給了。由大眾、一汽、星星充電、江淮四家按照30:30:30:10份額聯合成立的充電服務公司,已經開始全面鋪設充電樁。不過,上汽已經投資了安悅充電,從同質化競爭的角度暫時沒有參與對開邁斯的投資。

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以前關注有或沒有,現在更關注體驗如何。比如,充電樁的功率怎麼樣,自建充電樁的普及密度如何,充電車在關鍵時刻能否快速響應。

為什麼說與燃油車同價,是大眾ID.4能賣好的終極要素?

大眾,燃油車時代的“巨無霸”,當殺入電動車市場之後,勢必要角逐新的“巨無霸”,相關基建其實更迫切。畢竟體量之大,更容易被“擠兌”。

我們能期待的,是南北大眾躬身入局之後,可以加速推動充電樁的高密度普及,以及充電功率的再上一層樓。

▎直營&代理模式在合資車企行得通嗎?

最近幾天,我們以消費者的角色,與南北大眾ID。4進行深度接觸。主要想解答一個問題:“將ID。4賣給消費者”,他們準備好了嗎?

ID。4將會採用新模式進行銷售。新在哪裡?點開官方網站,一步步完成配置,交付定金,即可等待提車。與特斯拉非常類似,這是直營模式的一個環節,使用者的購車資訊將直達主機廠。

為什麼說與燃油車同價,是大眾ID.4能賣好的終極要素?

但是,實車體驗,完成交付,仍需要附近4S店“做代理”,這即是代理商模式。

理論上,深耕市場數十載的南北大眾,數量龐大、滲透度廣的終端渠道是其最明顯的品牌優勢,每一家店領取一定的銷量任務,每一個月的銷量目標即可達成。可事實上,卻沒有那麼簡單。

線上下單,根本的前提是“價格透明”,且不存在“一車一價”和“捆綁銷售”等舊問題。

這對4S店的要求比較高,因為打破了他們的銷售習慣,而且電動車幾乎沒有太多的保養支出,售後賺錢也不成立。4S店的主要收益只有賣出電動車後,廠家給予的佣金報酬。

為什麼說與燃油車同價,是大眾ID.4能賣好的終極要素?

在與銷售顧問和潛在使用者交流之後,我們發現,由於是代理形式,店內展車屬於主機廠,4S店只是提供了展示空間,最終的銷售合同與發票,也會由使用者與主機廠銷售公司直接達成。

4S店的角色被進一步淡化,但潛在的問題是,與使用者直接接觸的仍然是4S店,他們的積極性如何,需要打一個問號。而代理商模式會不會走偏,比如強制保險、附加一些莫名的費用,不少潛在使用者心有擔憂。

為什麼說與燃油車同價,是大眾ID.4能賣好的終極要素?

代理商之外,直營式的城市展廳正在佈局中

目前,可以理解了,為什麼在初期南北大眾必須主動篩選經銷商,而不是所有渠道均做代理佈局。他們必須找到最靠譜的夥伴,幫助他們在市場中打響第一槍。

當代理商模式真正走通之後,再滲透到更廣的渠道,南北大眾的渠道優勢才能真正被釋放。目前,特斯拉及其他新造車的銷量集中於一二線城市,而大眾有機會激發中低線城市的渠道優勢,在自己擅長的戰場予以銷量阻擊。

為什麼說與燃油車同價,是大眾ID.4能賣好的終極要素?

改變舊的銷售模式,對於大眾品牌而言,牽扯的利益太多,操作起來並不容易。但由於汽車產品的形態發生了變化,為運營層面的數字化轉型提供了新的載體。技術變革,引導經營模式的變革。

雖非一日之功,但終究要拔錨啟航。更高效、更透明、更直接,趨勢是正確的,那就有必要躬身入局。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