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生命應該燃燒起火焰——樂黛雲自傳《九十年滄桑:我的文學之路》在京首發

3月26日,知名學者樂黛雲自傳《九十年滄桑:我的文學之路》新書釋出會暨學術人生分享會在京舉行。本次活動由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北京大學世界傳記研究中心、中國文化書院聯合舉辦。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文化書院、北京外國語大學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同探討和分享樂黛雲先生豐富的人生經歷和突出的學術成就。會前,北京大學校長郝平、副校長王博專程看望了樂黛雲先生,祝賀新書出版,祝福先生健康長壽。

生命應該燃燒起火焰——樂黛雲自傳《九十年滄桑:我的文學之路》在京首發

樂黛雲先生是中國比較文學學科的拓荒者和奠基人,也是北大最有故事的人之一。《九十年滄桑:我的文學之路》是她的最新自傳和心靈獨白。她說:“我很慶幸選擇了北大,選擇了教師這個職業,選擇了文學研究作為我的終身事業。我從小就立志從事文學工作,最大的願望是把美好的中國文學帶到世界各地,讓各國人民都能欣賞到優美的中國文化,進而瞭解中國。”

在學術人生分享會環節,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錢理群風趣地說道:“據說,樂老師的學生包括了好幾代人。如果這樣劃分的話,那麼,我應該算是第一代的老學生了。樂老師給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她思想的自由、開放和活躍,和我們讀書時的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思想解放的時代潮流是相當融合的。”

北京大學教授陳平原、洪子誠、王守常、趙白生、賀桂梅、幹春松、張輝,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王達敏,中國文化書院副院長陳越光,中央電視臺主持人李潘,清華大學世界文學與文化研究院院長顏海平,北京外國語大學王佐良外國文學高等研究院院長金莉等人進行了精彩發言,他們結合自己的經歷,從各自的角度談了他們所理解的樂黛雲先生,對樂先生在比較文學、跨文化和文化思潮方面所作出的貢獻給予了高度評價。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副總編輯劉金雙表示,樂黛雲先生是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的重量級作者。《中國大百全書·外國文學卷》(第一版)的“比較文學”長詞條就是樂黛雲先生執筆撰寫的,她的學術成就滋養了幾代學人,她對九十年人生歷程的回憶同樣也能啟迪和激勵廣大的讀者。樂黛雲先生與湯一介先生是“未名湖畔的兩隻小鳥”,此次出版的《九十年滄桑:我的文學之路》是大百科“縱橫百家”書系的一種,與湯一介先生的遺稿《我們三代人》都由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這兩本書兼具學術性和可讀性,珠聯璧合,堪稱學人傳記的典範。《九十年滄桑:我的文學之路》是一本蘊藏智慧、信仰與力量之書,樂先生用穿越一個世紀的“通感”去記憶歷史、體味人生、關照時代、寄情文學,給當代和當代的我們以智慧的啟迪、精神的滋養和力量的傳遞。

生命應該燃燒起火焰——樂黛雲自傳《九十年滄桑:我的文學之路》在京首發

樂黛雲先生在《九十年滄桑:我的文學之路》中回憶了自己的童年生活和求學經歷,以及從北京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後遭遇一系列的坎坷曲折——當過豬倌、伙伕、趕驢人、打磚手,最後又回到教學崗位。五十歲的她,在一般人以為“人到中年萬事休”的時候,毅然決然選擇了重新開始。此後,她重新煥發學術活力,在比較文學學科建設和理論開拓中披荊斬棘,取得了斐然成就:因為她,北京大學有了中國第一個比較文學研究機構;中國有了自己的比較文學學會;全國各高校有了一個又一個比較文學碩士、博士和博士後培養點;中國學者開始走向世界,並在國際比較文學學會中擔任要職;而中國比較文學學科也成為整個人文研究中一條異常活躍的“鯰魚”。

九十年曆經滄桑,卻始終堅韌如初。樂黛雲先生將自己一生的人生經歷,包括她的家庭,她的愛情,她與時代的沉浮,她跟命運的較量,她對學問的追求,她對一顆顆自由靈魂的懷念,都在書中用雋永的文字娓娓道來,具有極強的可讀性。

生命應該燃燒起火焰——樂黛雲自傳《九十年滄桑:我的文學之路》在京首發

樂黛雲先生說:“命、運、德、知、行,這五個字支配了我的一生。”“命”與生俱來,“運”則充滿偶然,“知”意味著對知識和智慧的探求,而“行”則意味著現實人生中的取捨與選擇。命運本來很可能安排她去擔任北京市領導人彭真的秘書,但她更喜歡學術;機緣也曾經使她可能成為一名外交官,但她選擇了留在學校。人生的關鍵是選擇,讀這本書,可以看到樂黛雲先生在面對人生抉擇時的勇氣。她堅信:“生命應該燃燒起火焰,而不只是冒煙。”

(圖片為活動現場 由主辦方提供)

責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