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認識中藥——中藥的四氣:寒、涼、溫、熱!

認識中藥,應用中藥養生保健,讓東方的醫藥盡顯顯天然,中醫有“醫食同源”、“寓醫於食”的說法,中藥的產生與食物一樣來源於我們祖先千百年的生活實踐,是與大自然,與疾病長期鬥爭的經驗結晶。但中藥與食物又有所不同,因此,要想吃對藥,就要對中藥常識有一定的瞭解。

認識中藥——中藥的四氣:寒、涼、溫、熱!

四氣是指中藥具有的或寒,或涼,或熱,或溫的性質。它反映藥物在影響人體陰陽盛衰、寒熱變化方面的作用傾向,是說明藥物作用性質的重要概念之一。寒和涼屬同一性質,溫和熱屬同一性質。溫熱性的中藥普遍具有溫經、壯陽、活血、散寒等作用,而寒涼性的中藥則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滋陰的作用。

認識中藥——中藥的四氣:寒、涼、溫、熱!

寒、涼性中藥

根據涼者溫之、熱者寒之的中醫治療原則,對於熱病陰傷的患者,用寒涼性的藥物進行清熱、滋陰一般能收到良好的療效。寒涼性藥物具有疏散風熱、清熱瀉火、涼血解毒、平肝潛陽的作用,如黃芩、板藍根、桑葉、菊花、石膏、知母、丹皮、石決明、鉤藤等均屬於寒涼性藥物。以黃芩和板藍根為例,它們對於發熱口渴、咽痛等熱證有清熱解毒的作用,表明這兩種藥物具有寒性。

認識中藥——中藥的四氣:寒、涼、溫、熱!

溫、熱性中藥

對於虛證、寒證的患者,用溫熱性的中藥補益療效比較顯著。溫熱性藥物具有溫裡散寒、助陽益火、活血通絡、行氣解鬱、芳香開竅的作用,如附子、乾薑、桂枝、紫蘇、當歸、川芎、陳皮、菖蒲等均屬溫熱性的藥物。以附子和乾薑為例,它們對於腹中冷痛、四肢厥冷、脈沉無力等寒證具有溫中散寒的作用,表明這兩種藥物具有熱性。

認識中藥——中藥的四氣:寒、涼、溫、熱!

除了寒、涼、溫、熱四性以外,尚有一些中藥,藥性平和,四性不明顯,對於寒證、熱證都可應用,這類中藥稱為平性藥物,但是,這些藥物亦有微涼、微溫之分,實質上仍屬於四性的範圍。平性中藥有枸杞子(微溫)、靈芝、燕窩、玉米鬚、黃精、天麻、黨參、茯苓、甘草、雞內金、酸棗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