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觀賽人次超600億,用錢打造出來的頂流,每一個都在“玩命”

昨晚Sir在夢裡被一輛AE86給超了。

他用慣性漂移過彎,他的車很快,我只看到他……

有個豆腐店的招牌。

觀賽人次超600億,用錢打造出來的頂流,每一個都在“玩命”

算了。

不裝了,攤牌了。

他的速度超過320km/h。

而我時速40,連他車標都沒看清。

只確定了一件事

入彎很牛。

實打實·一路火花帶閃電。

觀賽人次超600億,用錢打造出來的頂流,每一個都在“玩命”

Sir醒來後很激動。

這擱誰誰能忍啊?

今晚(夢裡)必須跟他們再爭一下子

《一級方程式:疾速爭勝 》

Formula 1: Drive to Survive

觀賽人次超600億,用錢打造出來的頂流,每一個都在“玩命”

奈飛出品的紀錄片,豆瓣均分9+。

“全景式”展現F1賽況,當然包括這些頂尖車手的“疾速爭勝”,更呈現了他們如何“黯然退場”。

Sir當然知道。

即使前段時間剛上過熱搜,但這項運動依然離大多數普通人非常遙遠。

觀賽人次超600億,用錢打造出來的頂流,每一個都在“玩命”

Sir今天不是來科普賽事的。

電影紀錄的不光是這項運動本身,更包括它背後許多鮮為人知的潛規則與花邊秘聞。

作為世界上人力物力投入最高的運動之一。

走進它的後臺會發現

當競爭“內卷”到一定的極致後。

這裡將折射出世界上最渾濁的慾望,以及最純粹的人性。

01

F1,即世界一級方程式錦標賽,當今世界最高水平的賽車比賽。

跟奧運會、世界盃足球賽並稱“世界三大體育賽事”。

國內觀眾或許不信。

但數字不會說謊

每年電視轉播權收入高達5億美元。

年觀賽人次累計超過600億。

隨便一個車手出沒都是頂流待遇。

請不要擠

為了安全,請不要擠

觀賽人次超600億,用錢打造出來的頂流,每一個都在“玩命”

你可能從未看過相關比賽。

但肯定從各種途徑聽過那些頂尖賽車手的名字:舒馬赫、阿隆索、漢密爾頓……

毫不誇張,他們就是賽車界的喬丹科比、C羅梅西。

而如此規模的國際賽事,中國選手表現如何?

一個殘忍的事實

儘管在F1誕生的72年來無數車手發起過沖擊,但中國目前只有一位正式的F1車手,周冠宇(Sir後面會說)。

F1是一項屬於少數人的運動。

每年比賽只有10個車隊左右,每隊兩名車手。

再直白點呢?

錢。

物料造價奇高。

加上設計、試製、定型、測試、改進等團隊研發成本,沒幾個億根本玩不轉。製造一臺發動機需要150名以上的職工,其中28名工程師、20名製圖員、35名發動機機械師、8名電子專家、20名機械工和裝配工、4名系統工程師、6名臺架實驗技術員、15人從事採購、生產和檢驗……

觀賽人次超600億,用錢打造出來的頂流,每一個都在“玩命”

也正因此。

F1車隊,都來自那些赫赫有名的大公司(大多屬於車企)。

賓士、寶馬、紅牛、雷諾、邁凱倫、法拉利、阿斯達·馬丁……

“每個車隊都盡最大努力開發出最好的賽車”。

“你花的錢越多,你的賽車就應該更好”。

觀賽人次超600億,用錢打造出來的頂流,每一個都在“玩命”

觀賽人次超600億,用錢打造出來的頂流,每一個都在“玩命”

F1出圈的新聞有不少。

比如勞倫斯·斯特羅爾花1億英鎊收購印度力量車隊,只為讓自己的兒子有參賽資格。

觀賽人次超600億,用錢打造出來的頂流,每一個都在“玩命”

什麼,你說你是有1億,但不是英鎊?

那可真是太窮了!

比如哈斯車隊,是美國三十幾年來第一支參賽的美國一級方程式車隊。

觀賽人次超600億,用錢打造出來的頂流,每一個都在“玩命”

閒談時車隊老闆表示,哈斯總共有212人。

梅賽德斯(賓士)車隊的負責人聽了很驚訝,眉頭一抬:“梅賽德斯車隊放假的人都比這多”。

觀賽人次超600億,用錢打造出來的頂流,每一個都在“玩命”

財大氣粗就算了,實力也是夠剛。

擁有“車王”漢密爾頓的它,拿下過7連冠,是F1當下最具統治力的車隊。

沒有之一。

觀賽人次超600億,用錢打造出來的頂流,每一個都在“玩命”

如果成績能用錢堆出來還好。

問題是,對於F1來說

錢,僅僅是最低級別的入門券。

02

這是一項獨屬於冒險家的運動。

聽起來很虛?

那實際點,數字說話。

超過320km/h的速度,不是所有人都能承受(起碼Sir不行)。

更何況,是要在狹窄的跑道上跟另外19個人一起飆車。

3-7公里不等的賽道,往往只需要1分鐘。

超高速度帶來的不只是驚險刺激,瞬息萬變的賽道競速。

還有實打實的車禍。

以及,隨之而來的死亡風險。

觀賽人次超600億,用錢打造出來的頂流,每一個都在“玩命”

觀賽人次超600億,用錢打造出來的頂流,每一個都在“玩命”

觀賽人次超600億,用錢打造出來的頂流,每一個都在“玩命”

賽車手們,幾乎個個是“不擔心死亡”的“瘋子”。

觀賽人次超600億,用錢打造出來的頂流,每一個都在“玩命”

觀賽人次超600億,用錢打造出來的頂流,每一個都在“玩命”

剛剛過去的冬奧會上,媒體如果想表明某專案危險性較高,經常用的一個比喻是“冬奧F1”。

比如鋼架雪車,最高時速130km/h。

F1則通常是它的2。5倍以上。

觀賽人次超600億,用錢打造出來的頂流,每一個都在“玩命”

正因為F1代表著人類極限、工程極限、速度極限的“神壇”。

它對許多車手和從業者來說是畢生夢想。

只是,在談夢想之前所有人必須經歷它的反義詞:

賭博。

籌碼包括但不限於

金錢、精力、青春、身體,以及生命。

早年F1賽事尚不成熟時,發生過多起車禍,車手死亡屢見不鮮。

觀賽人次超600億,用錢打造出來的頂流,每一個都在“玩命”

甚至連觀眾都不能倖免於難。

1953年,義大利賽車選手法利那駕駛的法拉利在比賽中失控,衝向圍觀賽事的觀眾,致9死40傷。

1955年7月1日,皮雷·萊夫赫所駕駛的賓士在大直線上失控衝進人群,造成81人死亡,數百人受傷。

這之後,法國、德國的賽事舉辦方宣佈不再舉辦F1大獎賽,賓士車隊更是一度宣佈退出所有比賽。

隨著科學技術與研發成本的提高,F1賽車效能逐漸更加可控。

加速快。

百公里加速只需2。5秒,5秒後時速可超過200km/h。

減速更快。

3。5秒內可以將時速從300km/h減到0km/h。

但冒險的殘忍之處就在於,不會無端端讓誰倖免於難。

不管他有多麼出色的軟硬體。

2014年。

F1日本站中,法國車手比安奇在7號彎發生車禍。

昏迷數月後於次年9月離世,終年25歲。

觀賽人次超600億,用錢打造出來的頂流,每一個都在“玩命”

他的離世讓親人、粉絲相當悲痛。

但追夢的浪潮並未停止。

畢竟

有錢+有膽,依然不是F1的充分條件。

03

到底是什麼因素決定著F1的勝者?

這或許是爭議最大的問題。

有人信奉金錢+膽量。

比如財大氣粗的法拉利,加上車神舒馬赫,當時幾乎稱霸車壇。

觀賽人次超600億,用錢打造出來的頂流,每一個都在“玩命”

如今?

年年陪跑。

有人堅持以小博大的“青春風暴”。

紅牛車隊(是的,就是你想的那個能量飲料公司),曾經連續4次獲得世界冠軍。

欣喜、癲狂、嗨爆,慶祝時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笑容,任憑香檳在空中奔騰。

觀賽人次超600億,用錢打造出來的頂流,每一個都在“玩命”

可緊接著就是話音一轉。

凝固的畫面,平淡的語氣,道出令人窒息的現實

但那都是過去了。

觀賽人次超600億,用錢打造出來的頂流,每一個都在“玩命”

可紅牛車隊負責人在19年的賽前依然在表態:

我們今年得要贏得比賽

我們得要挑戰大車隊

觀賽人次超600億,用錢打造出來的頂流,每一個都在“玩命”

有人,則痴迷於歷史與底蘊。

邁凱倫車隊。

光看這糟糕的畫質你就能明白,“打破所有的紀錄”這件事發生在20年前。

這絲毫不影響邁凱倫的執行董事始終把品牌底蘊掛在嘴邊。

那是一種“祖上闊過”的輝煌。

觀賽人次超600億,用錢打造出來的頂流,每一個都在“玩命”

觀賽人次超600億,用錢打造出來的頂流,每一個都在“玩命”

最大的贏家?

許多人都會第一時間想到七連冠的梅賽德斯。

它恰恰證明:

“得要”“渴望”這些理想化的詞彙,與現實性的“可以”之間,隔著難以逾越的鴻溝。

除卻硬性的賽車質量,軟性的車手能力。

檢修人員的換胎速度,賽事當天的天氣,車手的身體狀況,是否主場比賽,乃至運氣,都有可能成為決定冠軍歸屬的關鍵性因素。

觀賽人次超600億,用錢打造出來的頂流,每一個都在“玩命”

而在這樣一種頂尖的競爭賽事裡。

還有比獲得“勝利”更難的事情

生存。

有些車隊在比賽前就沒把目標瞄準冠軍,前5就很滿足。

規劃是徐徐圖之,在幾年內衝擊一線集團(是的,仍然不是冠軍)。

比如,雷諾車隊。

他們的總經理對自家車隊的斤兩很清楚,希望能躋身第二集團

擊敗“底蘊豐厚”的邁凱倫。

觀賽人次超600億,用錢打造出來的頂流,每一個都在“玩命”

對。

F1賽場上也有我們所說的“打工人”。

但這裡的打工人不是敷衍,不是應付,而是高度的職業精神。

他們對賽車熱情高漲,但車隊條件暫不允許加入第一集團的瘋狂內卷,只能盡力做好本分。

如果我做不到我就會被開除

觀賽人次超600億,用錢打造出來的頂流,每一個都在“玩命”

而“職業”的另一種表現方式:

所有人必須學會面對大量的“不可控”。

比如Sir印象最深的畫面。

來自第一季第一集開場詞:

觀賽人次超600億,用錢打造出來的頂流,每一個都在“玩命”

兩種翻譯:

“都是為了玩兒”。

或者,“盡一切努力”。

Sir認為,兩者結合才是F1。

片中有極驚險的一段劇情:

多屆世界冠軍阿隆索,在被車隊、觀眾寄予厚望的一站比賽中,剛過第一個彎就撞車爆胎。

右前輪不停晃動,搖搖欲墜。

後輪直接炸沒了一個。

觀賽人次超600億,用錢打造出來的頂流,每一個都在“玩命”

觀賽人次超600億,用錢打造出來的頂流,每一個都在“玩命”

退賽?

不,踩油門。

鏡頭裡,他以最大馬力衝向維修站,連控制方向都十分勉強。

觀賽人次超600億,用錢打造出來的頂流,每一個都在“玩命”

車隊技師已經整裝待發。

21人通力合作,5秒之內,完成輪胎等配件更換。

之後,是再一次的風馳電掣。

觀賽人次超600億,用錢打造出來的頂流,每一個都在“玩命”

固然。

職業車手們,愛危險,愛腎上腺素和興奮感。

愛高速賽車時的邊緣感覺,愛衝線時的勝利和觀眾的歡呼,愛隨之而來的數不盡的鮮花與掌聲。

觀賽人次超600億,用錢打造出來的頂流,每一個都在“玩命”

但Sir想。

對我們每一位觀眾而言。

對每一個不曾瞭解卻會去關注的賽事而言,我們共鳴的,只是運動員們的熱愛與堅韌本身。

這也是為什麼。

F1作為一項“貴族運動”,依然能吸引數以千萬的普通觀眾,心之神往。

04

Sir還想說說中國的F1的賽車手。

在你印象裡,中國最知名的賽車手是誰?

……

韓寒?

觀賽人次超600億,用錢打造出來的頂流,每一個都在“玩命”

是的,Sir問過許多人,他們的第一反應都是他。

的確韓寒對賽車的理解比一般人都深。

但很顯然。

韓寒的名氣早年來自於作家,如今來自導演,“賽車手”對於他只是點綴。

去年3月。

中國賽車手周冠宇拿下F2大獎賽揭幕戰冠軍,韓寒在微博點贊:

觀賽人次超600億,用錢打造出來的頂流,每一個都在“玩命”

幾個月之後。

阿爾法·羅密歐競速車隊官宣周冠宇成為2022賽季為車隊效力的正式車手。

這也是中國首位一級方程式賽車正式車手。

在接受《五星體育》的採訪時,韓寒的興奮簡直溢位。

新版《像少年啦飛馳》

“我和所有周圍的朋友,懂賽車的不懂賽車的,我都和他們分享了。我覺得這是有重大意義的,我覺得就像劉翔對於田徑,姚明對於籃球。”

今年3月21日。

F12022賽季的首戰巴林大獎賽上,周冠宇的練習賽和排位賽排名都是15名。

但在正賽中,他獲得職業生涯首個F1積分。

《人民日報》發博表示,該積分具有“里程碑意義”。

觀賽人次超600億,用錢打造出來的頂流,每一個都在“玩命”

這過程並不簡單。

很多80後90後小時候都玩過《跑跑卡丁車》。

周冠宇也一樣。

唯一不同,他開的是真·卡丁車。

8歲接觸,到9歲全國卡丁車錦標賽年度季軍,再到10歲的冠軍。

他一次次爆發出無與倫比的潛力。

接著,是更大的展望。

“當我在國內拿遍了所有冠軍的時候,我就會思考著下一步應該怎麼走了。”

從F4、F3到F2,再到最終的F1。

學車、賽車的地點,也從上海的俱樂部,轉變到英國。當然孤獨感也挺多,因為賽場上沒有其他的中國人,所以一開始會被欺負。

觀賽人次超600億,用錢打造出來的頂流,每一個都在“玩命”

首個積分固然彌足珍貴。

部分網友的比喻更直接

不亞於蘇炳添靠9。83秒跑進男子田徑100米決賽,打破亞洲記錄。

不亞於“男足進世界盃然後踢進對手一球”。

觀賽人次超600億,用錢打造出來的頂流,每一個都在“玩命”

原諒Sir此時要“潑一點冷水”。

別忘記。

以上這些舉例,他們最後是什麼結局?

劉翔、姚明、孫楊、國足……

輕則傷病纏身,重則輿論群嘲。

尤其體育界,造神與弒神的先例數不勝數。

周冠宇的出現意味著中國賽車運動來到一個新起點。

同時我們更應該意識到,小機率的天賦閃光並不代表質的改變。

對運動員而言,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對我們而言。

正如韓寒借電影說出的真相:

如果你想要公平就來參加體育比賽如果你想要絕對的公平就不要來參加體育比賽

觀賽人次超600億,用錢打造出來的頂流,每一個都在“玩命”

這句話看似是對賽車手說的。

實際上它的“潛臺詞”也指向作為觀眾的我們

去相信競技體育被高估的“公平”,去接受競技體育被低估的“不公平”。

觀賽人次超600億,用錢打造出來的頂流,每一個都在“玩命”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編輯助理:李尋歡不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