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中華傳統名吃:春餅

春餅,手掌大小,薄如宣紙,烙的時候兩張一對,吃的時候一揭兩張。

中華傳統名吃:春餅

在清代,京城裡上至皇親國戚下到百姓,立春這天都要吃上口春餅,稱做“咬春”。溥儀就曾一連吃下六個春餅,領班太監怕他撐著,叫兩個太監左右拎著胳膊像砸夯似地在磚上蹾他消食兒。

春餅並不直接幹吃,必得配上特產時蔬烹炒的菜餚捲起來吃才能叫咬春。這種傳統古已有之,《唐四時寶鏡》裡記載:“立春日,食蘆菔、春餅、生菜,號春盤。”杜甫的《立春》裡也有“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的詩句,都說的是這個習俗。

中華傳統名吃:春餅

吃春餅通常要配炒合菜。兩盤炒菜一葷一素,葷的是蒜黃、肉絲炒粉絲,這不算稀奇,而另一盤素菜才是春餅的精華。那裡有隻屬於初春的珍味—青韭和火焰兒菠菜,所謂“咬春”,正體現在這兩樣時鮮上。

青韭在冬天的暖房裡培育出來,只要切上幾根就能滿屋子芳香走串。吃上一口鮮辛的青韭,能把漫長冬季裡積存於五臟六腑的濁氣驅趕出去,讓人煥發出勃勃生氣。火焰兒菠菜更是隻在早春才出產。碧綠的葉子短粗肥嫩,中央有一簇嬌嫩的黃心,菜根處火紅奪目。拾攝這種菠菜只能用手掰,絕不能用刀切,一切就沾染上鐵器味兒,菜之鮮美大打折扣。兩樣時蔬準備停當,和綠豆芽一起旺火爆烹,點上香醋和香油,立刻起鍋,讓菜剛剛熟而不塌秧,看上去精神,吃起來利落。講究一點的,兩盤菜要分開盛,吃的時候可以根據喜好各取所需。若是為圖省事,盛在一盤子裡也沒問題,再攤個金燦燦的大雞蛋餅蓋在上頭,就叫做炒合菜蓋帽兒。這麼一來,不僅應了典,還透著和和美美。

中華傳統名吃:春餅

春餅的吃法豐儉由人,除了炒合菜,還可以配各種冷葷。最基本的要數切成條的松仁小肚兒和切成絲的醬肘子。若想再豐盛些,那可添的冷葷就太多了,比如爐肉絲、口條絲、醬雞絲、火腿絲…甚至還可以用醬制的大排骨條,美其名曰“雁翅”。這些冷葷全被切成絲或條,是為名副其實的“膾不厭細”,寓意著一年裡順順當當。

中華傳統名吃:春餅

按老傳統,春餅都是在家裡吃的。老北京曾有專門賣各種冷葷的店鋪,稱做“盒子鋪”。因為那些冷葷是盛放在一種專用的硃紅扁圓的漆盒裡,根據客人的需求搭配上不同的品種往各家各戶送外賣的。這種店鋪現已絕跡。

中華傳統名吃:春餅

冷熱葷素準備停當,把烙好的春餅一揭,手上託著一張先抹上些甜麵醬、香油,墊上幾根伏地羊角蔥絲。講究的還可以襯上所謂“十香菜”,就是醬苤藍絲和生薑絲。再夾上兩根青韭之後,根據喜好添上各色菜餚,把筷子放在中間,順筷子捲成個細細的圓筒,抽出筷子,一個春餅就做成了。或者,可以捲上些用香油炒透的幹爛豆腐,也是不錯的風味。捲成的春餅整齊直挺,吃到最後也不能鬆散或滴出湯來。立春時節,南方也有一種咬春的吃食叫春捲,是把肉絲和新挖的薺菜或者韭黃、冬筍絲加上調料,用半透明的春捲皮包裹成直筒,再下進溫油鍋裡炸得焦黃酥香,吃起來皮脆餡嫩,豐腴而利口。

無論是春餅或是春捲,都洋溢著鮮爽和滋潤。春天,就是這麼實實在在用牙齒咬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