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壓軸食物——蝦子鯗魚!

觀前的老字號食品店裡,有一道壓軸食物——蝦子鯗魚。

說到壓軸,年輕人似乎不愛;但你若說沒人吃,也不盡然,門店的人講,這東西限量供應,有老饕定時來,你要是來得不巧,售罄。

早在開春以後,蝦子鯗魚實際就已回到了蘇州人的眼前。

這食物過去節令性很強,去晚了就買不上,如今近乎一年四季有供貨。

壓軸食物——蝦子鯗魚!

▲如今的蝦子鯗魚不再講究時令,一年四季都有

蘇州人吃鯗魚,是傳統。

做法類似於做燻魚,

先晾曬醃漬,魚塊油炸,配滷汁收幹,最後滾上河蝦子調鮮頭

。應該說,基本流程類似,但老字號們各家有各家的“古法”。

除蝦子鯗魚,蘇州傳統菜裡還有一道有點關聯的

鯗魚燉蛋

。鯗魚是海里的魚,味道鮮美。在蘇州老一輩眼中,

每年吃這道菜放佛是一種不算隆重卻倍加珍惜的儀式,無須多食,只須每年按時品味

壓軸食物——蝦子鯗魚!

▲還沒有被切塊醃製的鯗魚,頗有顏值

鯗魚另外有個名字,鰳魚,扁扁的身子,銀白色,鱗片大,營養價值高。春分以後,鯗魚洄游,由外海遊向近海洄游產卵。說在海里時,

“皎然生輝,群弋海中,彷彿披著閃亮鎧甲計程車兵,萬頃銀光雪影。”

這話要放在過去,可信,據說當年太湖裡的魚群也是這般威武。

民國期間,私人漁船出海就捕撈鯗魚和黃魚。他們偵察魚情時,憑船老大的實踐經驗:

“白天看魚跳,晚上聽魚叫”

。因資源充裕,捕魚通常很有收穫。

壓軸食物——蝦子鯗魚!

▲清蒸鯗魚也很美味,只是不如蝦子鯗魚有“個性”

1919年的一份周邊實業調查報告稱,當地每年漁業捕獲的黃魚、鯗魚價值20餘萬銀元,運銷上海及湖北、浙江等處。當地魚行經紀人說,海魚銷售量常年維持在5000噸左右,四分之三來自外埠漁船。那時候,沒有固定碼頭或裝卸裝置,都是人扛肩挑零擔登岸;每年從“春分”南洋黃魚上市到“夏至”鯗魚汛末結束。漁船雲集,商販蜂湧而至,集市客流量每天達數千人次。但人工操作的木船,捕撈量與現代機械化操作的漁船總是沒法比的。解放初期,由於海域不太平靜,漁獲量逐漸下降。

壓軸食物——蝦子鯗魚!

▲老字號採購的鯗魚,都是在第一時間醃漬過的

據說,老字號採購的鯗魚原料,都是已在漁船上第一時間經粗加工醃漬的。

漁船出海一次時間不等,唯有如此處理,才能保持鯗魚的質量。儲存工藝改進以後,蝦子鯗魚才變得不算是特別強調時令的季節食品。

《醒世恆言·賣油郎獨佔花魁》

裡有一句:

“侄女只為聲名大了,好似一塊鯗魚落地,馬蟻兒都要鑽他,雖然熱鬧,卻也不得自在。”

可見,鯗魚是鮮貨、好貨。

壓軸食物——蝦子鯗魚!

▲鯗魚燉蛋也是蘇州人熟悉的吃法

清末民初的收藏家張叔鵬是蘇州人,以藏書豐富著稱。他有一任妻氏是環秀山莊汪氏,富商世家出身,酷愛養貓,

最寵愛的貓便指定每天買蝦子鯗魚來餵食。

解放前及解放初期,農村人生活艱辛,平時菜餚以自種蔬菜,自醃鹹菜、蘿蔔為家常菜,葷菜不常有,燉蛋已算是上品。平時很少購買魚肉等葷食品,間或購點鯗魚之類,調換口味。就算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供應計劃時期,普通人家一般也家裡就蘿蔔乾、鹹菜吃,嘴裡實在吃厭了,

沒味道了,才弄點蝦子鯗魚出來吃吃

,老底子的說法,吃那個開胃。

壓軸食物——蝦子鯗魚!

▲吃蝦子鯗魚,應該“咂咂味道”,不宜大快朵頤

醃製的要義在於菌化、糖化、酵化。

除了蘇州人,吃鯗魚的地方還不少。鯗魚南北皆出,浙江有三曝鯗、福建有酶香鯗、山東有鹹幹鯗。沿著東南沿海從北到南,名字不同,方法、原理多多少少有點類似。

壓軸食物——蝦子鯗魚!

▲蝦子鯗魚秉持的是蘇州古老飲食文化

浙江人做三曝鯗的方法,就是三次醃製,一次比一次“變本加厲”。反覆之餘,想起日本人也有一種食物,反覆次數更甚,只是非鹽曝,而是烘焙、發黴處理。這就是日本料理中的“鰹節”,最高階的鰹節叫“本枯節”。用的鰹魚也是洄游魚類,後期製作更是飽含了手工製作人的心血,反覆煙燻烘焙,冷卻到常溫等待。

似乎是世間普遍,秉持古老工藝的工廠數量會日漸稀少,直到瀕臨滅絕。

蝦子鯗魚算是一項蘇州古老飲食文化,但願能堅持完整的製作工藝,一直長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