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鄉食美刻——廣西傳統糕餅印模珍賞》出版,勾起濃濃鄉情

近日,由王來華著作的《鄉食美刻——廣西傳統糕餅印模珍賞》一書出版,為廣西民俗文化研究開闢了新的領域,也為保護和傳承廣西傳統文化提供了紮實的學術基礎。而普通讀者,也能透過這些精美的糕餅印模,體味久違的鄉情。

《鄉食美刻——廣西傳統糕餅印模珍賞》出版,勾起濃濃鄉情

廣西盛產水稻,各種以稻米為原料的食品加工和製作技術種類繁多,技藝精湛。令人遺憾的是,除了以桂林米粉、柳州螺螄粉和南寧老友粉為代表的米粉具有全國性影響外,廣西其他食品基本上是“藏在深山人未識”,與此相應的食品加工技術、方法及工具更是無人關注。隨著《鄉食美刻——廣西傳統糕餅印模珍賞》一書的出版(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0年9月出版),這一缺憾得到彌補。

王來華供職於天津市社會科學院輿情研究所,他不僅是我國知名的輿情研究專家,同時還是一位民俗文化收藏家。與常人收藏古字畫、青銅器、陶瓷器或明清傢俱不同,王來華的收藏品是看起來不起眼的糕餅印模。歷經20多年的努力,他已經收藏了7000多枚印模,其中出自廣西的藏品就超過1000多款,不僅數量大,而且雕刻精美,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

《鄉食美刻——廣西傳統糕餅印模珍賞》出版,勾起濃濃鄉情

印模5-2 年份:清末民初 使用地:玉林。此印模外形似船,是玉林或賀州糕餅印模外形的一個特徵。刻兩個紋飾,圖案陰刻,橫用。左邊紋飾刻鳳鳥和花卉,右邊紋飾刻一條金魚,頭部和尾部比例較大,魚身比例較小,與真實金魚的比例相近。魚身和魚尾花樣雕刻細緻非常,線條深入,用此印模刻制的糕點紋路凸出,精神畢現。金魚形象在廣西欽州、玉林及賀州等地的印模中多見,取金魚二字的諧音,暗喻“金玉滿堂”,是對百姓人家子女成才與財源廣進的吉祥祝福。

2014年,王來華出版了《中國傳統糕餅印模》一書,曾用大量篇幅對廣西的糕餅印模加以介紹,但仍意猶未盡。從2018年開始,王先生對已有收藏中的廣西糕餅印模重新進行分類整理和研究,從中精選了近百枚精美的傳統糕餅印模,並根據其藝術特徵和使用地區加以分類,對每一個印模的紋飾、寓意、製作及使用等情況加以介紹。他還多次親自來到廣西,深入桂林、賀州、柳州、合浦、靈山、灌陽、平樂等地,進行實地考察,拜訪印模製作匠人,參觀糕餅製作現場,與廣西本地專家學者、收藏家等開展學術對話。經過將近3年的辛勤寫作,圖文並茂的《鄉食美刻——廣西傳統糕餅印模珍賞》一書終於與讀者見面了。

《鄉食美刻——廣西傳統糕餅印模珍賞》出版,勾起濃濃鄉情

印模1-9 年份:清末民初 使用地:靈山 。 此印模帶柄,應專門用來製作米糕一類糕點。印堂深凹,沿坡型底分別刻制了兩簇花草,吉祥好看。底部中間刻一個微小匾額,上書繁體字“利豐”,書寫考究。此印模應為糕點店的專用品。

廣西各地糕餅加工方式千差萬別,糕餅印模也各有千秋,其中以靈山和合浦為代表的桂南沿海地區與以灌陽為代表的桂北山區分別代表了廣西兩種截然不同的糕餅加工和使用習俗。對於這種差異的形成背景,王來華從地理環境、行政區劃沿革、交通路線分佈、人口遷移、文化傳播等方面加以分析。因此,王來華的作品超越了傳統藏品集錄的格局,凸顯其廣泛而深刻的學術洞察力。(範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