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腳踹、揪頭髮,教師的“戒尺”不能這麼用

正觀評論員 王航

只有用愛和耐心去澆灌,教育才能結出豐碩的果實

近日,有網友爆料稱,雲南昭通魯甸縣第二中學一名老師在課堂上毆打學生。影片畫面顯示,一男老師揪住一位男學生頭髮猛烈晃動,又一把將其從座位上拉下,該學生順勢倒地被老師踹了幾腳。隨後,老師將學生拉拽到教室門口,踢了一腳後將他趕了出去。5月20日,魯甸縣教育局迴應稱,暫不清楚具體情況,已對該教師進行處理。(5月20日封面新聞)

腳踹、揪頭髮,教師的“戒尺”不能這麼用

老師為何情緒失控,具體原因還有待進一步通報。但無論如何,怒吼並揪頭髮、拖拽、腳踹,都絲毫讓人看不到老師應有的師德與師風,對學生應有的尊重和耐心。如此下狠手,已明顯逾越教育懲戒的合理尺度,是典型的違規體罰學生的行為。

《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明確規定了不同情形下教師實施教育懲戒的具體手段,同時亦指出——教師不得有以擊打、刺扎等方式直接造成身體痛苦的體罰行為。教育部明確劃分教育懲戒的邊界,正是希望老師們尊重教育的規律,把握好懲戒的尺度,用適當的措施引導學生糾正錯誤言行,而不是把暴力體罰當作理所應當的教育手段。如今,影片中的老師因為體罰被處罰,也是他應當為師德失範付出的代價。

教育當然不該只有溫情脈脈的勸導與關愛,同樣需要老師拿起“戒尺”對那些言行不當的學生予以矯治。但需要指出的是,拿起“戒尺”絕不等同於體罰,嚴師也絕不意味著動輒打罵。哪怕是事出有因,老師也應當在法律的框架內正確實施懲戒,不能由著性子胡來。而更為重要的是,對於學生的日常不當言行,老師應該有允許人犯錯、改錯的耐心,應該有春風化雨般的引導,而不能動輒訴諸於打罵等暴力手段。

也因此,輿論場上部分人所謂的“以後不敢管學生”的說辭實在站不住腳。教育絕不是不打罵、不體罰就不能管的非此即彼,更多的是需要老師本著愛與責任去引導,拿捏好教育懲戒的尺度去矯治,最大程度地達到教化育人的效果。對於那些覺得不體罰就不能管理學生的老師,不妨自己好好再重新審視一下“教師”二字的分量和價值,去重溫一下師德師風的內涵和要求。

泰戈爾說:“不是錘的打擊,而是水的載歌載舞,使鵝卵石臻於完美。”同樣,只有用愛和耐心去澆灌,教育才能結出豐碩的果實。既然選擇了站上三尺講臺,成為孩子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就應該具有包容學生過錯的涵養以及引導學生知錯糾錯的智慧和能力,而不是粗暴地訴諸於打罵和體罰。教育需要的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寬嚴有度,唯有如此才能讓學生心悅誠服地“親其師,信其道;尊其師,奉其教;敬其師,效其行”。

編輯:陳若松

統籌:王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