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長江鰣魚:絕跡於餐桌的美味

長江鰣魚與黃河鯉魚、松江鱸魚、太湖銀魚被稱作四大名魚。鰣魚中長江鰣魚最為著名,被列為“長江三鮮”之一。張愛玲曾在書中寫道,人生有三大遺憾,鰣魚多刺,海棠無香,《紅樓》未完。她將鰣魚多刺放在第一位,出身於上海名門的她,不經意間流露出她骨子裡的“小資”情調,那時上海人所食的鰣魚,就是著名的長江鰣魚。

長江鰣魚:絕跡於餐桌的美味

鰣魚歷來珍貴,在明朝萬曆年間時就被列為貢品,在康熙年間更是成為了滿漢全席上的重要菜品,在宮中被賦予“鱗中第一”的名號,皇親貴胄的飲食自然是一絲不苟,詩句記載“六月鰣魚帶雪寒,三千江路到長安”,鰣魚跋山涉水出現在宮廷選單上,可見它在眾食材中的地位,鰣魚在近代亦是珍品,價格不菲,而富有情調的她,對於這一常人都不敢想的美食,卻傲嬌的嫌棄它多刺。或許天地有缺,這便是人間煙火。

長江鰣魚:絕跡於餐桌的美味

鰣魚多刺,是因為它除脊骨外,全身散佈有約143根肌間刺,而常見的鯉魚肌間刺才約99根,鰣魚多刺,因此吃它的時候有戒心,不能盡興,難以坦然。著名美食家沈宏非說,鰣魚之鮮不僅在鱗,而且是一直鮮到骨子裡去的,也就是說,鰣魚的每一根刺都值得用心吮吸。在當地漁民的口中,鰣魚的顴骨最為美味,它又被稱為“香骨”,漁民間流傳著“一根香骨四兩酒”的說法。

長江鰣魚:絕跡於餐桌的美味

鰣魚是一種溯河產卵的洄游性魚類,常年生活在海洋,每年陰曆五六月便回內江產卵,九十月份再游回海洋,年年準時無誤,因此得名鰣魚,取其守時之意。《本草綱目》中這樣描述它溯游的時間“初夏時有,余月則無”,它分佈在南海、東海、長江、珠江、錢塘江等地,產卵時,長江鰣魚主要分佈在鄱陽湖與贛江,有的甚至會游到洞庭湖、湘江、宜昌等地,珠江鰣魚洄游到西江下游產卵,有的會上溯到廣西桂平,錢塘江裡的鰣魚分佈在富春江段。而鰣魚溯游回江,不走新路,它在哪裡出生就會再游回哪裡產卵,一點也不懂變通的它們,如今長江鰣魚瀕臨滅絕,珠江鰣魚不斷減少,在環境形式不容樂觀的今天,值得我們深思。

長江鰣魚:絕跡於餐桌的美味

鰣魚歷來受到文人雅士的喜愛,蘇軾說它“尚有桃花香氣在,此中風味勝蓴鱸”,鄭板橋吃它“江南鮮筍趁鰣魚, 爛煮春風三月初。”而某一年春節,徐悲鴻夫婦為齊白石送去禮物,竟然也是鰣魚,並囑咐到“不必去鱗,因鱗內有油,宜清蒸,味道鮮美”。可見文人雅士的飲食情趣,就好這一口鮮美。

長江鰣魚:絕跡於餐桌的美味

《本草綱目》記載它“一絲掛網即不復動”,《調鼎集》說它“其性愛鱗,一與網值,帖然不動,護其鱗也”,因此它也被稱作”惜鱗魚”,老話說“鰣魚吃鱗,甲魚吃裙”,吃鰣魚不需去鱗,它的鱗中含有大量的膠原蛋白,高溫蒸制之後容易下口,營養豐富,口味獨特,如果執意去鱗,鱗片下面的優質脂肪和膠原蛋白也不易儲存下來,白白流失了許多營養。因此多半酒店清蒸鰣魚時都是半條,鱗片朝上,如果是一整片清蒸的話,朝下的鱗片泡在盤底蒸汽水裡,食用口感不佳。

長江鰣魚:絕跡於餐桌的美味

涼風有信,秋月無邊,“鰣”不再來,終成恨事。在上世紀70年代,長江鰣魚的年產量曾一度達到千噸,80年代急劇下降,87年直接到了禁捕的地步,如今野生的長江鰣魚基本見不到,而人工養殖成本較高,市面上常見的鰣魚都是來自於美洲的美洲西鯡和來自緬甸的長尾鰣,據說口味遠不及長江鰣魚,現在再想吃到古人所吃的“鰣魚”,幾乎是不可能了。

長江鰣魚:絕跡於餐桌的美味

如今製作清蒸鰣魚,首先將香菇、生薑、火腿、春筍切片,香菜和大蔥切段,鰣魚去內臟批成兩片,取用有尾的那片焯燙,然後魚鱗朝上放入盤中,將春筍片、火腿片、香菇片鋪在魚身上,再加熟豬油、精鹽、蝦米、白糖、料酒、雞湯,蓋上洗淨後晾乾的豬網油,放上蔥段和薑片,旺火蒸約20 分中取出, 撿去蔥姜和網油,將湯汁潷入碗中加入適量胡椒粉,湯汁再澆在魚身上,放上香萊點綴即可。

長江鰣魚:絕跡於餐桌的美味

感謝閱讀

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