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江蘇宜興的紫砂壺

宜興紫砂壺,通常的說法,始於明代正德年間,其創始人是明代正德—嘉靖時的龔春(供春)。“餘從祖拳石公讀書南山,攜一童子名供春見土人以泥為缸、即澄其泥以為壺,極古秀可愛,所謂供春壺也”(吳梅鼎《陽羨瓷壺賦序》)。供春壺,當時人稱讚“栗色暗暗,如古今鐵,敦龐周正”,短短!2個字小人如見其壺。

另一說法是宜興紫砂壺始於宋朝。其根據1976年宜興鼎屬鎮地區的羊角山發掘出一條宋代龍窯窯址,出土了許多紫砂陶殘器而推斷。另外又有文獻記載,最早見於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喜共紫吟且酌,羨君灑有餘清”的詩句。梅堯臣也有詩加以讚揚“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從考古發掘的實物和文獻記載互相印證,具有斷代的參考價值。

江蘇宜興的紫砂壺

宜興紫砂壺是藝術品,它形制優美,顏色古雅;同時,它又是實用品。明清兩代伴隨著瓷器的興盛,宜興紫砂器藝術也突飛猛進地發展起來。據專家介紹,一把紫砂壺準確地說共有鈕、壺蓋、壺腹、壺把、流嘴、足、氣孔等七個部位。而從製作的工藝上細分,足有圈足、釘足、方足、平足之分;鈕有珠鈕、橋式、物象鈕等三種。壺蓋有嵌蓋、壓蓋、截蓋;把有單把、圈把、斜把、提樑把,其形真可謂紛繁多樣。歷代流傳的紫砂壺形制都有一定名稱,至今還有數十種流行。如洋桶、一粒珠、龍蛋、四方、八方、梅扁、竹段、魚兒龍、壽星等,仍普受歡迎,製作紫砂壺的原料——一紫砂,是顆粒比較粗的陶土,含鐵、矽量較高。

從顏色分為三種一種呈紫紅色和淺紫色,稱作“紫砂泥”,燒成後為紫黑色或紫棕色。一種呈灰白色或灰綠色,稱作“綠泥”,燒成後為淺灰色或灰黃色。還有一種呈紅棕色,稱作“紅泥”,燒成後為灰黑色。紫砂壺有各種顏色,這是紫砂在高溫燒成後呈現的各種各樣的奇麗的色彩,有硃砂紅、棗紅、紫銅、海棠紅、鐵灰鉛、葵黃、墨綠、青蘭等。如硃砂紫、榴皮、豆青、海棠紅、閃色等等,皆是自然原色,質樸渾厚,古雅可愛。

江蘇宜興的紫砂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