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傳統飲食文化:棗莊有滋有味的美食,全靠它來調劑

調味品,在食品當中一向是個小門類,不過在生活中卻相當重要。而做菜的時候,無論菜餚原料多麼單調,只要調味品加得精彩,菜餚的風味一下子就會變得格外生動美味。清代,棗莊境內醬油、食醋、甜醬、豆製品、醬製品等加工業逐漸興起。

醬油

傳統飲食文化:棗莊有滋有味的美食,全靠它來調劑

棗莊本市以商業經營形式生產醬油始於清末民初,多采用天然發酵方法加工,自產自銷。

傳統飲食文化:棗莊有滋有味的美食,全靠它來調劑

建國後,滕縣、臨城、棗莊、嶧城等地醬油生產沿襲舊法。1968年,醬油生產原料由大豆改為豆餅,採用固態低鹽發酵工藝和高短蒸料法處理原料獲得成功,改變了落後生產工藝,醬油產品數量、出品率、等級、生產週期大幅度提高。1979年,棗莊釀造廠建起醬油生產大樓,組裝從提料到蒸料、送料、制曲、下曲、烤醬一條風送管道生產線,走向了半機械化生產。

食醋

傳統飲食文化:棗莊有滋有味的美食,全靠它來調劑

民國初年,滕縣、臨城、棗莊、嶧城、臺兒莊等地始有私營商號生產經營食醋。1958年,滕縣、嶧城、薛城、棗莊國營釀造廠,改進食醋生產技術,採用固態發酵和液態發酵兩種工藝。食醋生產原料以地瓜幹取代高粱。1970年,境內食醋生產製作糖化曲,由過去用木盒製作改為用池子厚層通風培養制曲,提高食醋產量。

傳統飲食文化:棗莊有滋有味的美食,全靠它來調劑

醬醃菜

傳統飲食文化:棗莊有滋有味的美食,全靠它來調劑

如果你要問鹹菜是什麼味道,問一千個人可能會得到一千個答案。這並不奇怪,因為幾乎全都有鹹菜,而這些鹹菜的製法、味道都各有不同。棗莊境內的蔬菜醬醃加工歷史悠久。

清末民初,一些人繼承和發展了民間醃製醬菜技術,開設作坊、商號,從事生產和經營。醃菜以各種鮮菜為原料,使用的作料有大小茴、花椒、肉桂、生薑、核桃仁、花生仁、石花菜等。棗莊地區醬醃菜品種繁多,主要有:

醬八寶 1914年由濟寧玉堂醬園傳入滕縣泉順醬園;嶧城孤兒院則是1931年從臨沂引進。醬八寶主料用黃瓜丁、萵苣丁、蘿ト丁;輔料用核桃仁、瓜子仁、花生仁、杏仁、青紅絲、桔子皮、生薑絲、石花菜八種。用料和用醬的種類、數量不同,又有套花八寶、甜醬八寶、中八寶三種之分。

傳統飲食文化:棗莊有滋有味的美食,全靠它來調劑

套花八寶,用蔓菁刻花後再套花,主要原料有套花的醃蔓菁、黃瓜、藕片、桃仁、桔仁、瓜子仁、薑絲、花生米,將主輔料裝入菜袋,放入醬缸浸漬10至15天后即可食用。其產品色澤金黃,脆、嫩、香甜,鹹淡適口,醬味濃郁。

傳統飲食文化:棗莊有滋有味的美食,全靠它來調劑

醬包瓜 又名八寶瓜,為滕縣特產,是在甜瓜內填進各種作料醃製成的一種醬菜。在甜瓜頂部開一小口,挖去瓜瓤,將甜瓜浸入鹽水醃製10天后,再把配好的什錦菜放入瓜內,封好頂部,放入醬缸,15天即成醬包瓜。瓜皮墨綠,瓜瓢金黃,刀切片瓢不散,味道鮮美,具有各種作料香味。

傳統飲食文化:棗莊有滋有味的美食,全靠它來調劑

什錦菜 又名醬合錦,是一個鹹、甜、脆、香適口的新型醬菜品種,是在醬八寶基礎上發展創制的。主料是鹹大頭菜,其刀工精細,切成均勻的細絲條型,拌作料花生仁、核桃仁、杏仁、丁香,桔皮、石花菜等,裝袋投入醬缸浸10至15天,即可食用。

傳統飲食文化:棗莊有滋有味的美食,全靠它來調劑

醬磨茄 以鮮嫩小茄為主料,用磚磨掉生茄皮,將磨皮的鮮茄子,用針扎數十眼,經90度熱水加溫壓縮,醃製7至10天,取出後洗淨鹽水和茄籽,後裝袋經兩次醬漬,醬至10天,即可食用。刀切方、圓、條,澆上香油或辣椒油、食醋等調料,食味更佳。

傳統飲食文化:棗莊有滋有味的美食,全靠它來調劑

冬菜 滕縣釀造廠生產。滕縣冬菜生產始於清光緒年間,由單學雨以當地特產黃心白菜為主料,吸收川冬菜、津冬菜和京冬菜之綜合特長,採取乳酸發酵、輕微酒精發酵和醋酸發酵而製作成的產品。冬菜生產講究刀法,以單學雨的“張飛大騙馬”(切功式)、“餓虎撲食”(拿菜式)、“刀不離手,手不離刀”(刀功式)等各種刀法,既快又細又均勻而著稱。製作時,將白菜剝幫削根,切成細、勻的條型,在陰涼處涼曬3至5天成半乾,配作料黃酒、花椒水、醬油攪拌均勻,每日揉碾,經過5至7天揉碾使吸溼後的半乾菜條緊縮,裝入泥壇,封口悶發,百日即可食用。

傳統飲食文化:棗莊有滋有味的美食,全靠它來調劑

虎皮卷 滕縣釀造廠生產,以萵苣皮為主料製成。製作時,把萵苣外皮脫下醃製後,按層次放入適量的黃薑絲,疊成圓柱形狀,用細繩扎牢,每寸一繩,切成寸長,放入生絲袋中投入醬缸,10至15天即可食用,脆而香甜。

鹹大頭 滕縣、薛城、棗莊、嶧城釀造廠均有生產。選用蒼山、嶧城、臺兒莊等地產包大頭進行醃製。當年初冬醃製,下年出售,售前須用醬油浸漬,產品既脆又有醬味,呈紅褐色。

傳統飲食文化:棗莊有滋有味的美食,全靠它來調劑

嶧城豆豉 全稱嶧城八寶豉,由嶧城釀造廠生產,為傳統產品。1931年,由臨沂人馮、邵、楊三位師傅來嶧縣孤兒院醬園傳授製作。主料以上等大豆,配茄子、鮮姜、杏仁、花椒、香油、白酒、紫蘇葉、核桃仁八味發酵釀製而成,故稱八寶。嶧城八寶豉不僅營養豐富,而且具有溫中健脾、益氣補腎、開胃止嘔、喧肺止咳、溫裡散寒、舒筋活絡等功能。豆豉製作,跨年度生產,發酵期10至12個月。成熟的豆豉啟壇後,豆豉色澤黑亮,醇厚清香,去膩爽口,色香味俱佳,為佐餐佳餚,馳名魯南、蘇北一帶。

傳統飲食文化:棗莊有滋有味的美食,全靠它來調劑

醬類製品

傳統飲食文化:棗莊有滋有味的美食,全靠它來調劑

棗莊生產的醬類製品有三種:即幹黃醬、稀黃醬和甜麵醬,採用原料和生產方法不同,三種醬製品的質量特點和食用方法亦不相同。

幹黃醬 以黃豆、麵粉、食鹽為主要原料。用黃豆和麵粉製成黃子,再用黃子發酵製成醬坯,根據醬坯的稀稠加入適量鹽水,即成有豆瓣的幹黃醬。其特點:色紅黃、有光澤、甜、香、不苦不鹹、不帶辣味、不酸不黑,用手掰開後有白茬,內紅結實,可作炸醬、調餡、炒菜之食用。

傳統飲食文化:棗莊有滋有味的美食,全靠它來調劑

稀黃醬 以黃豆、麵粉、食鹽為主要原料。醬坯的發酵同幹黃醬,不同處在於加鹽水較多。在發酵時,經打扒、磨碎工序,即製成。稀黃醬呈杏黃色,有光澤,有濃厚的醬香鮮味,鹹淡適口,可作炸醬,生吃亦可。

傳統飲食文化:棗莊有滋有味的美食,全靠它來調劑

甜麵醬 俗稱甜醬,為棗莊境內人民生活中用途較廣、消費量較大的產品。大蔥蘸甜醬的食用習慣已久。甜麵醬主要用麵粉、食鹽兩種原料,先把麵粉蒸成饅頭,進行自然發酵,經4至5天后,饅頭長有白色茸毛,刷掉白毛後,放入鹽水浸泡,而後磨成粉狀,下缸發酵,勤打扒,時經兩個月的發酵即可製成。甜麵醬呈金紅色,光澤明快,鹹味適口,有甜香味,生吃、炒菜、涼拌菜皆可。

傳統飲食文化:棗莊有滋有味的美食,全靠它來調劑

豆製品

傳統飲食文化:棗莊有滋有味的美食,全靠它來調劑

棗莊地區豆製品主要有豆腐、豆腐泡、豆腐乾、豆腐乳、素雞、豆腐皮等。

傳統飲食文化:棗莊有滋有味的美食,全靠它來調劑

建國前,民間豆製品經營戶採用毛驢拉石磨粉碎大豆、人工晃包、大鍋燒汁的舊生產法。建國後至1964年,仍沿用傳統生產工藝。1965年,由棗莊釀造廠首用電磨和搖包,改變了舊生產工藝。1976年,棗莊釀造後擴建豆製品車間,組裝從磨漿、打汁、過濾、出渣、煮汁、點漿、液壓、成形到出成品的機動生產線,改進生產工藝,提高了功效。

參考館內文獻:《棗莊市志·商業志》

本文首發《 棗莊檔案》,轉載旨在傳播更多地方文化。

作者/來源:荊水龍泉

傳統飲食文化:棗莊有滋有味的美食,全靠它來調劑

宣告: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