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年味,還是兒時的濃

年味,還是兒時的濃

武岡人網:戴光輝

鼠年送舊千家樂,金牛迎新萬戶歡。

時光荏苒,日月如梭。疾馳的年輪彷彿瞬間一躍,不知不覺到了臘月十九,年越來越近,生活在鋼筋水泥鑄就的樓房裡,不但少了過年的熱情與幸福感,反而多了一絲落寞!

望著這川流不息的車輛,看上街購物的人們,店門口掛著一盞盞紅紅的燈籠,街邊掛著一副副龍飛鳳舞的春聯。兒時的年味浮現在我的眼前。

年味,還是兒時的濃

我出生在70年代,那個時代物資匱乏,過年成了孩子們最幸福的一件事。也正因為那個年代的貧窮,才有了今天讓我們難忘的快樂!那份年的味道令我記憶猶新!

依稀記得每到臘月,從臘月十幾開始,每家每戶開始打豆腐,做血丸子,殺過年豬。那時的臘月總讓人期待,那是舌尖上的回味,這些味道讓童年變的充實,也讓我們記住了母親在灶臺前忙碌的背影。

年味,還是兒時的濃

每到臘月二十三小年送灶王爺上天,向天皇大帝報告他所在的一家,在過去一年的表現。為了讓灶王爺說好話,母親上香三炷,擺上供品,焚燒冥幣,讓灶王爺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

臘月母親是家中最忙的人,尤其是三十上午吃年飯時,母親做上一桌子平常吃不到的家餚,父親在神龕上點上三炷香,燒上一疊冥幣,口中唸唸有詞,敬請祖先們回家過年,然後放一掛鞭炮,就是把祖先接回來了,預示著新年的開始,在這歡愉的場合下,我感覺年的神聖。

年味,還是兒時的濃

吃過年飯,父親忙於寫對聯,貼對聯,圖個吉利。

那時的農村,沒有照明電,照明靠煤油燈,三十晚上,母親在灶臺生著火,一家子月圍坐在一起,說是坐“年壽”,母親拿出糖果瓜子,一家人也吃邊談笑風生,暢談著來年……

年味,還是兒時的濃

一晃幾十年過去了,兒時的年味已隨那艱澀的年月漸漸淡化,而那一幕幕情景,卻深深地烙在我的腦海深處,常常感覺遙遠的距離為我留下了想像的空間,如童年的歡樂,如初戀的心跳,如悠悠的遠山……如今,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魚肉餐餐有,新衣天天穿。

但我至親的父母已經去往天堂!每每憶起往昔,兒時過年的韻味兒就像一粒種子。無論走到哪裡,無論經受怎樣的波折,每到大年三十,我會帶著老婆兒女回溯到家,敬父母及祖先,回溯我曾經居住的老屋,回溯兒時的年味……

年味,還是兒時的濃

又到過年,在外的鄉親你們回家過年了嗎?

配圖:周劍平

作者:戴光輝,男,974年出生 湖南武岡市人 文學愛好者 曾在巜佛山文藝》《江門文學》《打工者》發表過散文,現在在多家網路平臺發表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