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穀粒菌種的製作及使用

傳統的食用菌制種原種多以木屑、棉籽殼、玉米芯等為主料,他們分別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諸如發菌慢,制種週期長,儲存時間短,易老化等缺點。針對這些問題,結合生產實踐筆者發現穀粒菌種發菌速度快、儲存時間長、抗老化、定植吃料快、產量高,故這幾年深受廣大菇農好評,現把穀粒菌種的製作介紹給大家。一、穀粒菌種介紹穀粒菌種是以小麥、大麥、高梁、穀粒等禾穀類作物的子粒為原料製成的菌種,並非單指用穀子粒製作的菌種。穀粒菌種的菌絲潔白,粗壯有力。操作方便,發菌快,封面早,能提高菌種的成活率和質量。二、穀粒菌種的製作(以小麥、玉米、穀粒為例)1。原料的選擇無論小麥、玉米還是穀子,供製種用的最好用貯存一年的籽粒,因新籽粒製作的菌絲吃料慢,長勢較弱。並且要選用顆粒飽滿,新鮮無蟲蛀無雜質的優質籽粒。2。浸泡籽粒對於選好的籽粒,置於水中浸泡,浸至籽粒吸足水分。使用的水可以是清水,浸泡時間依水溫而定。水溫在15℃-20℃,浸泡時間:小麥6-8小時。水溫低,浸泡時間可長些。浸泡後用兩隻手指搓捏無實心感覺的籽粒佔50%左右,為最佳吸水度。玉米用清水浸泡15-20小時。穀粒用清水浸泡或先用3%的澄清石灰水浸泡36-72小時,讓其充分吸足水分,撈出後用清水沖洗至中性。3。煮制煮制是制種的關鍵,要掌握熟而不爛,表皮不破,沒有澱粉滲出。小麥用旺火煮15-20分鐘,玉米煮30-50分鐘,穀粒煮15-30分鐘。4。配料將煮好的籽粒撈出,流水冷卻後,濾去多餘的水分,癱晾在水泥地或薄膜上,待水汽稍微晾乾,隨即拌入配料,按10公斤籽粒加石膏粉120克,碳酸鈣30克計算,拌好後再進行晾曬,直到籽粒表面不沾手為宜,料的含水量控制在50%-55%。即裝瓶前籽粒的吸水量控制標準為:每100公斤籽粒吸水吹晾後溼重達136-140公斤為度。籽粒過幹或不熟,籽粒中的蛋白質、澱粉沒能完全變性,滅菌後易造成上層籽粒失水,含水量不足,這樣接種後菌絲稀疏,甚至難以發菌。如含水量高,播種後早期菌絲生長旺盛,而後期會出現菌絲體衰老自溶現象或徒長而形成菌膜,籽粒成團,不僅易感染雜菌,菌絲也難以長入籽粒內。這都會導致制種的失敗。為了克服其不足,可改用下面配方:主料85公斤籽粒加輔料15公斤(闊葉木屑74%,麥麩20%,豆餅粉3%,尿素1%,蔗糖1%,石膏1%)。這種配方可改善籽粒間的物理性狀,使得菌種各部分水分均勻,粒間疏鬆不結塊,大大提高了菌種的抗老化能力。5。裝瓶每瓶(750克)可裝乾料200克,約佔玻璃瓶的一半,不宜裝的太滿,以免影響搖瓶。裝好後,將瓶口內外擦洗乾淨,待瓶口晾乾後塞上棉塞,然後用兩層牛皮紙包紮,最好外加一層聚丙烯膜,以防棉塞滅菌時受潮。在製作穀粒原種時,可以用試管代替菌種瓶進行培養,每隻25x200毫升的試管,可裝400粒左右穀粒,佔管深的3/4,即相當一瓶普通原種的量,因為試管體積小,高壓滅菌容易徹底,接種和培養的汙染率小。值得注意的是:製作穀粒菌種時,最好要有玻璃菌種瓶裝,若用塑膠袋裝,很容易汙染雜菌,成功率很低。6。滅菌穀粒菌種宜用高壓滅菌。這裡介紹一下手提式高壓滅菌鍋的使用:使用前,應先在滅菌鍋內加入3000毫升左右的清水(最好用沸騰的),再放入消毒桶,放好菌種瓶,然後固定鍋蓋,勿使漏氣。最後把滅菌鍋方在火爐(電爐或接通電源)加熱,當壓力錶指標達到0。5 kg/cm2時,開啟排氣閥,排除鍋內的冷空氣,如此重複一次滅菌效果更好。也可在加熱時預先將排氣閥開啟,待水沸騰後排氣10-15分鐘,再關閉排氣閥,透過壓力錶讀數,當滅菌鍋內壓力達到所需要求後,控制熱源,使壓力維持在128℃即1。5kg/cm2壓力下,開始計時,維持2-2。5小時,然後除去熱源,使壓力自然下降;切勿猛開排氣閥,否則,因壓力下降過快而使液體沸騰薦到棉塞上或使棉塞衝落,玻璃容器炸裂。當壓力錶指標回到0位時,開啟鍋蓋,稍留一縫蓋好,讓鍋內蒸汽逸出,並利用餘熱將棉塞烘乾,10-15分鐘後,將滅菌物品取出。若採用常壓滅菌,維持8-10小時成功率很低,故要延長到18-20小時。滅菌後趁熱扣瓶,及時把籽粒抖松,以防板結。7。接種滅好菌的菌種瓶移入接種箱,讓菌種瓶內的籽粒自然冷卻,在此期間要將接種室及接種箱進行徹底滅菌。籽粒冷卻達到要求後,就可按常規方法進行接種了。8。培養接種後,在室溫下培養,菌絲長到2釐米深時,拍瓶1次,使帶菌籽粒上下均勻分散,這樣可加快菌絲的生長,使菌齡上下一致。培養期間定期觀察,發現汙染瓶及時取出,以防擴散到其他菌種瓶。三、穀粒菌種的使用穀粒菌種可製作原種及栽培種的擴大培養,一瓶穀粒原種可接100瓶栽培種,它不僅操作方便,節省人力,更重要的是,因其發菌快,封面早,汙染率大大降低,故提高了制種的成功率和制種質量。穀粒菌種用於栽培,可採用撒播或條播方法播種,成活快,菌絲生長速度快,產量提高13%~25%。轉載註明來源:https://www。xzbu。com/2/view-47380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