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甘露消毒丹運用之體會

中醫裡有一個溼熱證,外感內傷均可見,治療起來比較麻煩,什麼三仁湯啦,龍膽瀉肝湯啦,也都是治療此類證的名方,但是從臨床 實踐上來看,還有一個更好用的方子,這就是清朝著名溫病學家王士雄的甘露消毒丹。

甘露消毒丹出自王士雄《溫熱經緯·方論》第九十五方,組成為:飛滑石十五兩,綿茵陳十一兩,淡黃芩十兩,石菖蒲六兩,川貝母、木通各五兩,藿香、射干、連翹、薄荷、白豆蔻各四兩。各藥曬燥,生研細末(見火則藥性變熱),每服三錢,開水調服,日二次。或以神曲糊丸,如彈子大,開水化服,亦可。

甘露消毒丹主治:發熱倦怠,胸悶腹脹,肢酸咽腫,斑疹身黃,頤腫口渴,尿赤便閉,吐瀉瘧痢,淋濁瘡瘍,舌苔淡白,或厚膩或幹黃等;並主水土不服諸病證。

其辨方證要點為:舌紅、苔黃膩、咽喉不利、咳喘、胸悶腹脹。

分析甘露消毒丹可知藿香芳香化濁,宣透上焦之溼;白蔻仁、石菖蒲芳香宣化中焦之溼;茵陳、滑石、木通滲利下焦之溼;從而三焦分消以治溼。另用薄荷、連翹、射干、黃芩、川貝母清熱解毒、清利咽喉、清熱化痰以治熱。

此方過去一直比較侷限於外感中的溫溫證,亦可稱為西醫的腸傷寒,但自氯黴素發明以後,此病已大大減少,幾乎不見。但是病不多見了,並非英雄無用武之地,中醫治病講究證候,只要溫熱的病證存在,一樣可以大有作為。

溼熱一證臨床不僅外感易見,雜證更多。諸如口瘡、口臭、咽痛、咳喘、胃炎、肝炎、黃疸、脫髮、淋濁、瘡瘍、風溼等等,只要是表現為溼熱證,我都會以方為主加減運用,效果顯著。

臨床上治溼熱,我喜歡用二個方子,一是甘露消毒丹,一是龍膽瀉肝湯。表現為中上焦溼熱證的用甘露消毒丹,表現為中下焦溼熱證的用龍膽瀉肝湯,表現為中焦溼熱證的用甘草瀉心湯。

這裡重點說甘露消毒丹,其辨證要點很簡單,一是舌紅苔膩,二是脈滑或數,不管證多複雜,多麼繁多都可以用。重點中上焦。

我曾治一男性老者,70歲,先是感冒引起咳嗽痰多,粘稠且帶血,胸悶氣短。西醫診斷為支氣管擴張合併氣管炎,醫院輸液治療一月,病無減輕,求治中醫於我處,刻診:除了上症外,察舌紅苔膩厚,脈滑數,飲食尚可,大便粘臭。辨為痰熱壅肺,熱盛傷陰。出方甘露消毒飲:

藿香6g 白叩6g 石菖蒲15g 茵陳50g 生薏米60g 冬瓜子30g 黃芩30g 魚腥草30g 金蕎麥30g 連翹45g 浙貝30g 射干15g 薄荷10g 北沙參50g 麥冬30g 桔梗12g 生甘草10g 五付 水煎服 日三次。

一週後,複診,咳嗽減輕,痰少,已不胸悶氣短,效不更方,又續服十劑,諸症消失,返回青海西寧。此證實際上一個上焦溼熱證,鬱久傷陰,故在芳化溼邪,清熱化痰的基礎上加入北沙參、麥冬之類,方證相對,故收速效。

再舉一例。席某某,男,45歲。乙肝病史,近期脅右部脹痛,失眠多夢,大便粘溏。肝功化驗,轉氨酶高達230。曾在某專科肝病中醫醫院吃中藥一月有餘,仍是諸證不減,轉求診我處,刻診:除上述證外,察舌紅苔粘膩,脈弦滑有力。辨溼熱蘊鬱中焦,上衝擾神,處甘露消毒丹:

藿香10g 草果10g 石菖蒲15g 茵陳50g 滑石30g 川木通12g 浙貝30g 黃芩30g 連翹45g 射干15g 薄荷10g 虎杖30g 丹參50g 珍珠母50g 清法半夏各30g,同時配服

聯脂雙苯。七付 水煎服 日三次。

一週後複診,已能入睡,還有夢,脅部已不疼了,舌仍紅苔已不厚膩,效不更方,加白薇15g,續服十五劑,能吃能睡,化驗轉氨酶37,已正常。停藥。此案,前醫之所以用藥不效,我觀病歷,滿腦子西醫概念,用了大量的清熱解毒和活血祛瘀再加垂盆草田基黃等藥,不管中醫的溼熱病機,南轅北轍,故而不效,所以用中醫一定不要離開病機,有是證用是藥,這個證一定是反映病機的證候,學中醫的同志一定不要忘了這一點,切記!切記!

甘露消毒丹是一個很好很實用的方子,治溫熱無有出其右,我臨床上用此方治過很多病,諸如口腔潰瘍,口中異味、頭汗、胃炎、陽痿、帶下等等,一句話,只要掌握其病機和辨證要點,舌紅苔膩,脈滑或數,大便粘臭即可,不管它是西醫何病,儘管去用,一定會收到好的效果,最後還要感謝我的前輩王士雄創造了這麼一個好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