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放眼關外:為什麼說,呼和浩特是山西人的第二故鄉

明朝時的西口籠統的說,是指“殺虎口”,它是內地與北方民族互市的市口之一,位於山西省原雁北地區右玉邊牆的殺虎關市場設於邊牆關外,邊外蒙古地區統一於清朝統治之後,長城內外成為一體,內外商路暢通,歸化、緩遠兩城,(注)在商貿、軍事方面取代了“殺虎口”成了與東口(張家口)相對而言的“西口”,時間在康熙中後期。清朝一代,因形勢所需,山西人人曾掀起幾個“走西口”的浪潮,西部蒙古地區便成了山西人的第二故鄉。

儘管內地人對少數民族有過不等價交易的不體面歷史,但在溝通民族文化,互通有無,土地開發等方面還是有非常大的貢獻的。其中出現了不少佼佼者。對此本文就以所集資料以幾個特別代表性的例子概括,奉獻於讀者

放眼關外:為什麼說,呼和浩特是山西人的第二故鄉

西口古道

一:隆慶四年,土默特部首領俺答汗與明朝達成邊口互市協議之後,殺虎關守衛的軍、政、吏、卒、便開始睜一眼閉一眼地把出邊商農少量地放出邊外,漢人逐漸滲入,土默特部臣服於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後,允許漢人持證出邊經商,此時殺虎口人或在殺虎口有字號的通事行,就派出行商持證出邊,在歸化城(今呼和浩特市)外的大小召前開展邊貿活動。歸化城取代殺虎口的邊貿地位由此作為起點逐漸形成,這些人成為清代“最早“來歸化城的山西人。

二: 從1696年到1928年兩個半世紀,“西口”最有名氣的旅商號是大盛魁。大盛魁的商業網點遍佈華北華南重要城市,它壟斷著外蒙古(現蒙古人民共和國)的各種資源,特別是馬羊牲畜及珍皮張、藥材,那裡的牧民把它恭稱為“賽音大盛魁”(即宮府老爺),活佛及多數王公都是它的債務,該商號的創始人是山西祁縣人王相廷,使大盛魁生意興隆通南北的經理是右玉的秦鉞以及晉幫夥友。

放眼關外:為什麼說,呼和浩特是山西人的第二故鄉

西口古道

三:西口藥鋪中歷史最長,獲利最多的“永合堂”,乾隆年間由大同大興店投資開設,大盛魁從外蒙換取的鹿茸,大多由永合堂收購,後來來口外承租土地發家的山西人李七十二操縱了歸化城的鹿鹿市場,但永合堂並未因此衰敗,直到本世紀50年代初,參加公私合營。

四:歸化城最早的刻版印刷業是由山西人開設的,位於小南街席力圖與大召中間的“三元成”。當時三元成獲利最大的是承攬席力圖召的印“經”業務,其次是印製祭祀神鬼的神紙課馬,謂之“紙馬欄櫃”,因前者厚積資金,三元成逐漸發展為財力雄厚多種經營的“府莊”(由山東東昌府進貨而得名)經營商品有煙、酒、糖果、海味、紙張、顏料等,三元成最初的財東為頂戶部的殺虎口李家,夥計中有祁縣人,也有左雲右玉人。後來李家抽股,店鋪掌櫃為祁縣人,一直公私合營。

放眼關外:為什麼說,呼和浩特是山西人的第二故鄉

西口古道

五:清末西口書院中最有名氣,最受學生愛戴的山長(校長)是大同人夏恭;教師中以山西人吳天章最有名望他們培養出不少有才華的學生,後來多數成為綏遠的上層人物。

六:康熙後期,土默特旗效約出嫁於土謝土汗部世首領的恪靜公主的一塊肥土,作為公主莊園後開發成四個村莊,歸化城人謂之四村水地,現屬呼和浩特東郊太平莊鄉,最早在這塊荒土上承租墾荒的是山西壽陽人。年復一年,在乾隆初年已成為土默川上的產糧大戶,土默川上的蒙古貴族也效仿這種形式由口裡漢民包租轉租自己擁有的牧場,把半農半牧的土默川迅速地推進到農業社會。山西壽陽人可謂西口外牧場變農田之最先者。

放眼關外:為什麼說,呼和浩特是山西人的第二故鄉

西口古道

當然了,以上收集,是山西人開發呼和浩特和土默川地區的幾個代表性的例子。山西人對這個地區的文化、生活、農業、手工業、工業都有較大的影響。筆者此文,也僅僅是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如果各位讀者有什麼資料,或者見解,歡迎留言補充,不勝感激。

注:“綏遠”,乾隆四年建成,位於歸化城東北,相距裡,專駐八旗兵及其家屬。因出現在歸化後,故又稱“新城”,是現在呼和浩特的新城區範圍之內的中心點。歸化城建於萬曆年間,原城範圍很小,城內僅有土默特旗的都統衙門、議事廳、皮市和收稅的皮廳與大廳等,鋪面很少。字號都在大、小召前,康熙中期曾擴城,加固成為品字形,南門修在現在的大十字。隨著商業的發展,人口劇增,出現了以牲畜皮毛交易為中心的北頭起(位北門外)圍繞召廟形成的市區,歸化城人叫做“南頭起”,二區原來都屬原來的歸化廳管轄,故統稱謂歸化城。與後建的“綏遠城”相對而言稱之謂舊城。

放眼關外:為什麼說,呼和浩特是山西人的第二故鄉

西口古道

張夢章:中華詩詞學會會員 中國散文學會會員 山西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 大同作家協會會員 大同周易研究協會常務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