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文史英華】陳希亮與蘇東坡‖路曉宇

歡迎關注“方誌四川”!

【文史英華】陳希亮與蘇東坡‖路曉宇

陳希亮與蘇東坡

路曉宇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那一年的冬天,菊花開得正豔,飲鳳池的水還泛著冰花,鳳翔府來了一位青年才俊。帶著“才子”和“京官”的光環,蘇東坡辭別父兄,攜妻挈子從繁華的汴梁,一路詩酒,來到北宋王朝的西北重鎮鳳翔,邁開了出仕的第一步。

【文史英華】陳希亮與蘇東坡‖路曉宇

鳳翔東湖景區蘇東坡雕像

如今的鳳翔只是陝西寶雞市下轄的一個區,與陝西關中一個普通縣城別無他樣。歷史上的鳳翔是先秦的國都,是周秦發祥之地、嬴秦創霸之區、華夏九州之一。安史之亂時,唐肅宗駐蹕於此,將鳳翔升格為西京。到了宋朝,它仍是管轄周邊九個縣的鳳翔府。

嘉祐六年,宋王朝任命蘇東坡為大理評事、籤書鳳翔府判官。這是他高中進士後第一次擔任職務。蘇東坡此職,意味著他以掌管刑獄的京官身份任市政府秘書長。彼時蘇東坡26歲,風華正茂,春風得意。初出茅廬的蘇東坡,憑一篇《刑賞忠厚論》傾倒文壇領袖歐陽修,轟動京師,譽滿天下。

【文史英華】陳希亮與蘇東坡‖路曉宇

蘇東坡在鳳翔並非一把手,他只是知府的高階秘書。蘇東坡第一任領導是鳳翔知府宋選,四川眉山人,他與蘇東坡家是同鄉也是故交,這位和藹忠厚的長者與剛出道的陽光青年相處甚歡,對蘇東坡關懷備至,愛護有加。

蘇東坡到鳳翔任職的第三年,迎來了他的新領導陳希亮。與之前的知府宋選不同,軍人出身的陳希亮組織紀律性很強,平常不苟言笑,做事認真謹慎,與蘇東坡豪爽的性格迥然不同。在共事的兩年中,蘇東坡屢屢被陳知府打臉,出他的洋相、罰他的款、把他草擬的公文改得面目全非,甚至把這個風華正茂的才子告到了中央。首先把阿諛奉承蘇東坡為“蘇勞模”的衙役扁了一頓,雖然打的是衙役,實際打了“蘇賢良”的臉,蘇東坡心裡一定不爽。蘇東坡和同事一起拜見陳希亮,陳知府卻把他們晾在客廳達6個小時,“謁人不得去,兀坐如枯株。豈惟主忘客,今我亦忘吾。”想必蘇東波坐冷板凳時臉色一定很難看。中元節陳知府宴請下屬,蘇東坡賭氣不去被罰款二百多人民幣。錢倒是不多,但被通報批評的滋味一定不好受。最讓恃才自負的蘇東坡不能容忍的是,當時蘇東坡文采早已海內共知,他寫的公文,以前宋選在任時幾乎一字不改,但陳希亮不一樣,總是毫不客氣地刪改,甚至打回重寫。

【文史英華】陳希亮與蘇東坡‖路曉宇

陳希亮雕像

彼時年少成名的蘇東坡才華橫溢,風流倜儻,周圍一定是粉絲一群。蘇東坡在上級、同僚及下屬面前顏面盡失,臉一定被打腫了。年輕氣盛的蘇東坡也不買這位頂頭上司的賬,兩人發生矛盾在所難免,故爾常常針鋒相對。

陳希亮修築了一個凌虛臺,落成後囑蘇東坡“文以為記”。蘇東坡在這篇傳世的《凌虛臺記》裡,幸災樂禍地想象著剛建好的凌虛臺轟然倒塌,諷刺說“夫臺猶不足恃以長久,而況於人事之得喪”,終有一天會重歸荒野的景象。儘管蘇東坡在整篇文章中語帶譏諷凌虛臺的建造者,陳知府卻大度包容,他不僅對蘇東坡這篇奇文隻字未改,命人立碑刻石以壯其盛。

【文史英華】陳希亮與蘇東坡‖路曉宇

凌虛臺

陳希亮,字公弼,祖籍陝西西安,他與蘇東坡家也算是世交,論輩分還相當於蘇東坡他爹蘇洵的長輩,因此他對其他人說,他是將蘇東坡看做自己的孫輩,見不得他志驕意滿不求上進,平時對他嚴厲,故意不給他好臉色,就是要挫蘇東坡的銳氣,讓他踏實下來,避免以後在複雜的官場吃虧。

知子莫若父。蘇東坡待人真誠卻又心無城府,見識卓絕卻又不屑韜晦,許多方面和蘇洵很像。“軾”是古代車前用作乘車人扶手的橫木,一輛馬車沒有車上扶手的橫木,又總讓人覺得不完整,這個沒有實際作用的“軾”,就只剩下裝飾的作用了。蘇洵二十九歲生下蘇軾,為蘇東坡起名為“軾”,就是希望蘇東坡要注意外在的裝飾,能夠察言觀色,掩飾真心,遇事不要衝動,對人不能過於坦誠。

多年後,經歷了太多坎坷與挫折的蘇東坡才明白陳希亮的良苦用心。中國向有為死者立墓誌銘、蓋棺定論的傳統。蘇東坡畢生僅寫過七篇墓誌銘,除了名滿天下的司馬光外,他為陳公弼寫的墓誌銘是最長的,而且擔心陳希亮的事蹟隨著時光流逝而被後世遺忘,在陳希亮去世十四年後,破例寫下了《陳公弼傳》,由此不難看出當年那個難為他的領導在蘇東坡心目中的分量。他認真檢討往事,承認當時年輕氣盛,“屢與公爭議,至形於言色。已而悔之。”

其實,陳希亮也是個好人,是北宋時期著名的能臣良吏,歷史上有名的清官。他與北宋另一個家喻戶曉的清官包拯是同時代的人,然而後世皆知包拯,知陳希亮者卻少之又少。在他從政的三十多年中,忠於職守,肯為百姓辦實事,如嚴懲貪官汙吏,打擊地痞無賴,搜捕盜賊,開倉賑民,架設汴河飛橋,強令巫師、巫婆回鄉務農,由於正直摯誠,路有頌聲,因而在每次任滿離境時,父老們都灑淚相送,被譽為“白臉青天”。

陳希亮是一個很有個性的官員,在中國歷史上屢屢要求降職到偏遠地方任職,並且自己彈劾自己的官場另類,大概只有陳希亮。他曾辭去三品的龍圖閣大學士,堅決去河南滑縣任六品知州。陳曾用公酒贈送貧寒的遊士,即便支付了酒錢,最終還是“以私用公”上書彈劾了自己,堅持請求辭職。

青年陳希亮就展露出比常人優秀的一面。他幼年喪父失母,由哥哥撫養長大。其兄是個性情偏執、心胸狹窄的人。在陳希亮16歲那年,其兄乘他在成都遊學侵吞了父母臨終前分給陳希亮的家產,只將鄉鄰們向陳家借款的借賬單共三十萬貫錢交給了他。三十萬貫錢在當時是一筆很大的數目,陳希亮把那些借債的人都找來,當面將賬單全部燒燬,不讓鄉鄰們還錢了。陳希亮學成後,不計前嫌,返家輔導哥哥的兒子陳渝、陳庸的學習。陳希亮與其侄陳渝、陳庸進京赴考,同中進士,時人稱其為“陳氏三俊”。同鄉宋輔染病身亡,老母、孀婦和幼子宋端平無依無靠,生活艱辛。陳希亮把宋輔一家接到自己家中悉心照顧,在生活十分拮据的狀況下,把宋端平撫養成人,親自教育,端平不負所望,如願進士及第。

初生牛犢,年僅20歲的陳希亮任陝西戶縣縣長,縣府的老官吏曹腆欺他年輕,以為好糊弄,便怠慢法令胡作非為。陳希亮查實了他的罪證,曹腆趕忙磕頭認罪到鮮血直流,並表示願意改過自新。陳希亮嚴正告誡他而免去了處罰,曹腆最後成了一個好官吏。

陝西華陰人張元,謠傳去了西夏做了西夏國主李元昊的謀臣。這是叛國投敵的大罪,宋仁宗龍顏大怒,派人把張元家族中的老少一百多人悉數抓了起來,關押到陳希亮治理的房州。而那些人中大多是老弱病殘,一路上吃不好睡不安的,再加上恐慌驚嚇,紛紛病倒。陳希亮認為張元叛國之事虛實尚難分辨,這樣做反而會導致張元死心塌地投敵,況且這些人都是張元的遠親,不該罪及無辜,最終說服宋仁宗,釋放了張元的族人。據歷史記載,那時在房州府內當堂宣讀皇帝的詔書時,張元家的一千多個族人紛紛跪在陳希亮跟前,個個淚如泉湧,都高聲呼喊著“青天大老爺”,之後,陳希亮的畫像也永遠地留在了張氏家族的祠堂中。

陳希亮任陝西鳳翔知府,適逢鳳翔饑荒,陳希亮命令糧官借發官倉十二萬石糧谷賑濟饑民。糧官深恐此糧借發出去後難以收回,便不敢借發。陳希亮以自身擔保放糧,饑民得以度過饑荒。當年秋收後,廣大饑民感激陳希亮借糧賑濟之恩,主動全部歸還了借糧,上下無不敬服陳希亮。老百姓更感恩戴德,稱他為“陳青天”。

【文史英華】陳希亮與蘇東坡‖路曉宇

陳希亮的宦海生涯是從任長沙縣令開始的。陳希亮一到任,就辦了個轟動朝野的案子。國師海印和尚依仗著有章獻皇太后家為靠山,又與朝中一些權貴交往密切,侵奪長沙縣的百姓田地沒有人敢去管。當時年幼的宋仁宗剛即位,由章獻皇太后主持朝政,陳希亮在查獲海印的大量犯罪事實後,僅以小小的縣令將海印逮捕法辦,其正氣與膽量,並不比包拯遜色。一時間,全縣為之震驚,老百姓更是感激他,暗暗稱他為“陳青天”。

海印案還未徹底平息,陳希亮又遇到了“郴州竹場案”。湖南郴州的一些輸糧戶偽造憑證充當稅糧,東窗事發被拿下,輸糧戶都將被處死。看著卷宗,陳希亮不禁懷疑:貧窮的輸糧戶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怎麼可能造假呢?他派人去郴州調查真相,發現是竹場的官吏在搗鬼。結案後,宋仁宗特賜給陳希亮五品官服,在百姓中“青天大老爺”的美名也傳得更響了。

陳希亮奉詔出使契丹國,途經甘肅天水,遇于闐國使者入朝返回路過秦州。秦州經略使以貴賓禮接待于闐使者,使者十分驕橫,不但毀壞驛館器物,而且縱容隨行人員上市搶劫財物,街上的商戶懼怕不敢開門營業。陳希亮聽到後,以朝廷欽差使者身份,派人給於闐國使者送去大宋法令,並下軍令狀警告“入吾境,有秋毫不如法,吾且斬若”。于闐使者被震懾,嚴令隨從不得胡為,並依禮前來參拜欽差陳希亮。陳希亮也待之以禮,設宴款待于闐使者並相送出境。

陳希亮任開封府有司時,開封福祿寺的勝塔被火燒燬,朝廷下詔命重新建造勝塔。陳希亮預算重建此塔需耗資三萬銀兩,便上奏朝廷說:“現在陝西正打仗急需軍費,希望朝廷能將造塔的三萬銀兩轉支給陝西邊防作為軍費。”於是,朝廷准奏下詔停止重新建塔。皇后外戚沈元吉對一民女強行非禮,而且還把那位民女的丈夫活生生地打死。案發後,開封府便將這個案件交給了陳希亮主辦。那個沈元吉受不了公堂威嚴,竟當堂被嚇死。沈家訴告陳希亮,皇帝下令彈劾陳希亮以及幾位辦事的官吏。陳希亮見此情景,便慷慨激昂地說道:“殺此賊者只有我一人,無關他人。”這樣,他就把罪過一人獨擔,被免官貶為平民。不久,當時的湖北房縣群寇四起,甚至還殺死了一些地方官吏,名臣富弼便推薦陳希亮去那裡“撲火”。他就在那裡想盡一切辦法,搞地方團練,嚴懲腐敗,安頓百姓,弄得風生水起,一片叫好聲。

很難相信《清明上河圖》中看到的那座絕美虹橋的設計者就是陳希亮。汴河作為北宋的生命線,航運十分繁忙,汴河改道流經宿州,宿州的汴河大橋常被洪水沖毀。陳希亮任宿州知州時,親自設計並指揮在宿州汴河上建造了用巨木架空而成的沒有墩柱的飛橋。此橋建成後,橋下既可行船,洪水也暢通無阻,大橋再也不會被洪水沖毀。為此,朝廷下詔褒獎陳希亮,並制定法令推廣此類橋。後來,開封至安徽泗州的汴河上,都依此法建造了“疊梁拱橋”,這才有我們在《清明上河圖》中看到的那座絕美虹橋。

【文史英華】陳希亮與蘇東坡‖路曉宇

宋代名畫《清明上河圖》中的虹橋,又稱飛橋,這種橋樑的設計者就是陳希亮(圖片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陳希亮良好的政聲,與他的才能和品德分不開。他一生嫉惡如仇,從不考慮個人的禍福進退,能斷案,會治軍,可外交,擅工事,堪稱一個政績卓著、萬民愛戴、官聲遺澤人間的榜樣。

作者簡介

路曉宇,男,記者,陝西省作家協會會員,陝西職工作家協會理事。發表作品近百萬字,多篇作品入編《中華散文精粹》《中國散文詩年選》《陝西文學年選》《中小學生新課堂作文叢書》等專輯,多篇作品獲全國徵文獎。著有散文集《走近那片海》《心靈綠洲》。

【文史英華】陳希亮與蘇東坡‖路曉宇

作者:路曉宇

配圖:方誌四川

方誌四川部分圖片、音影片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資訊。文章所含圖片、音影片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文史英華】陳希亮與蘇東坡‖路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