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年號、諡號、廟號都咋回事?一文全看懂,追劇不用愁

最近,歷史劇《燕雲臺》正在熱播,但很多劇迷表示,年號、諡號、廟號傻傻分不清,嚴重影響追劇心情。

年號、諡號、廟號都咋回事?一文全看懂,追劇不用愁

那麼,子彧就帶大家一起了解下這個問題,讓你追劇無煩惱。

李世民的簡歷

這個名詞解釋有些枯燥,所以子彧決定從一份簡歷說起:

李世民,生於公元598年,死於公元649年。

598年-626年,李世民同志先後擔任了唐國公二公子、秦國公、秦王等等光榮的職位。

終於在626年,李世民同志對他爹說,以後這個國家我來當家吧。於是,他登基了。

為了表示李世民是這個帝國的新主人,於是他給時間上了一個馬甲,從第二年開始,就叫做貞觀元年了。此後一直到他死的那一年,都被叫做貞觀**年。

那麼,這個貞觀,就是年號。

年號、諡號、廟號都咋回事?一文全看懂,追劇不用愁

解釋三個問題,

第一,為啥從第二年開始算呢?

比如他是在當年六月登基的,所以626年這一年,實際上前半年是他爹當皇帝,後半年是他當皇帝。

為了表示對他爹的尊重,也表示會繼承先祖制定的國策繼往開來,所以一般後繼者都會把這一整年讓給前面那位皇帝,而新皇帝的年號都統一從第二年算起。

第二個問題,叫627年-649年不好嗎,為啥非得加一個貞觀的馬甲?

這個公元的數字,是從西方傳入的,清朝以前,中國大地上都是沒有這個概念的。所以,當時唯一的紀年方式就是以皇帝的年號。

換句話說,我們知道李世民是598年-649年,但他兒子李治卻是不知道的,李治只知道他爹生於隋開皇十七年,死於貞觀二十三年。

第三個問題,為啥有的皇帝有很多個年號,有的皇帝只有一個?

比如李世民當皇帝的期間都被叫做貞觀**年,但他兒子卻不是,從永徽元年、到弘道二年,總共20多年,大約換了10多個年號,都是李治當皇帝。

當然了,年號作為施政的紀年,皇帝想改也可以,不改也可以。但往往,不是絕對,改年號有兩個規律:

其一,有大事發生,比如祥瑞,比如打了一場打勝仗,比如其他皇帝認為是大事的事;

其二,頻繁改年號的皇帝,要麼是他自己愛折騰,要麼是他背後有隻看不見的手,他已經是傀儡。總之,往往帝國政局動盪不穩。

比如,經常改年號的李治,身旁就長期坐著一位天后武則天,所以你懂的。

年號、諡號、廟號都咋回事?一文全看懂,追劇不用愁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皇帝即位一般都要改年號,但並不是沒有例外。比如《燕雲臺》所描寫的時代遼朝,太宗德光即位就沒有改元,還是用的老爹的年號。

李世民的地下時光

那麼,我們接著說李世民同志的簡歷,649年,也就是貞觀二十三年,李世民同志不幸去世,享年52歲。

在這不平凡的52年裡,李世民同志為國家鞠躬盡瘁,是時候給他一個蓋棺定論了,於是在李治的主持下,大臣們經過討論,給他的一生做了一個蓋棺定論:文。

由於他對國家的傑出貢獻,以後大家就不能叫他李世民了,得叫文皇帝,或者唐文帝。

雖然李世民同志打了一輩子仗,但是他的諡號卻叫做“文”,甭管怎樣吧,反正李世民同志已經不能表達不滿了,因為他已經死了。

所以,除了掐頭去尾(秦始皇、秦二世、溥儀),中國歷史上所有皇帝都有諡號,而且都是在皇帝時候才有的。

年號、諡號、廟號都咋回事?一文全看懂,追劇不用愁

為啥不要諡號?我怕別人說我不行

關於諡號,就解釋一個問題,

為啥唐朝以前的皇帝一般都稱呼諡號,而唐朝以後就不是了呢?

比如劉徹叫漢武帝,曹操叫魏武帝,楊堅叫隋文帝,但是我們對李世民的普遍稱呼,卻是唐太宗而不是唐文帝。

這是因為唐朝以前的皇帝都老實,給死去的爹上諡號的時候,都只上一個字或者兩個字,這樣我們叫起來也很方便,但後來不是了。

這事仍舊是壞在他兒子李治那裡。一開始,李世民同志的諡號也就一個“文”字,後來李治大約是覺得我爹那麼偉大,哪能跟以前的皇帝一樣,只有一個字的諡號?

於是,674年,李世民同志已經去世10多年了,李治給他爹又加諡“文武聖皇帝”,這一加就沒完了,到李世民重孫子唐玄宗時,又加諡“文武大聖皇帝”,天寶十三年(754年))再次加諡“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

這一加就成了慣例,甭管皇帝做的怎麼樣,從李世民以後的中國皇帝,諡號都是一長串的那種。

於是,問題就來了,當歷史老師給大家講課的時候:今天我們來講講唐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的故事。聽到這句話,我相信大家的表情一定是這樣的。

年號、諡號、廟號都咋回事?一文全看懂,追劇不用愁

這還不算,歷史老師他也是人,這麼長這麼多皇帝他哪記得住啊。

所以,為了讓大家都記得住,沒有這樣的表情,歷史學家們啟用了另一套稱呼-這就是廟號。

順便提一句, 諡號不只是皇帝的專屬,對國家有功的大臣也是有的,1-2字,但都是死後朝廷給的,不能自己封。

繼續沉睡的李世民

在上完諡號的第二天,李治同志再次組織了一次李世民同志的追悼會。

昨天大家給我爹上了諡號,但是還沒完呢,諡號是對他一生的寫照,但是他為國鞠躬盡瘁一生,進入家廟/太廟的時候還得有個稱呼吧?

然後,大家又一起摳腦門,給李世民同志上了一個廟號-太宗。

於是,李世民同志又多了一個稱呼,叫做唐太宗。而這個稱呼,就是李世民的廟號。

子彧相信,比起那個唐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的故事,大家肯定更願意聽唐太宗的故事,所以大家常見的李世民的稱呼就成了唐太宗。

而一直到皇帝們下臺,因為關係到家廟和太廟的祭祀問題,大家都挺尊重祖先的,所以廟號這個事都沒亂來,所以唐以後的皇帝基本都可以用廟號來稱呼他們了。

關於廟號,也解釋一個問題,

廟號都是咋定的,為啥有的稱祖,有的稱宗?

比如,李淵叫唐高祖,李世民叫唐太宗;朱元璋叫明太祖,朱棣叫明成祖,朱厚熜叫明世宗。

先說規矩,再說例外。正常來講,開國皇帝廟號叫做太祖或高祖,以後的都叫宗,第二位皇帝(一般非正常上位)叫太宗,以後的皇帝對國家有功勞叫宗,沒功勞就只能有諡號,沒廟號。

所以,漢武帝打跑了匈奴,給了世宗廟號;漢宣帝收服了西域,給了中宗廟號,而其他漢朝皇帝就沒有。

當然,有規矩,就有不講規矩的。魏明帝曹叡首先不講規矩,把祖父曹操、父親曹丕和自己,都上了“祖”的廟號,他也是唯一一個生前就給自己上諡號、廟號的皇帝。

年號、諡號、廟號都咋回事?一文全看懂,追劇不用愁

看我頭像牛逼不?

有了曹叡這塊遮羞布,後來的皇帝慢慢都開始壞規矩了,唐朝以後,不管貢獻如何,皇帝們都有廟號了。

而到了明清時候,也不管開國不開國了,祖也開始氾濫了。因為“祖”是永世不移的祭祀,而“宗”只選最近的七位,所以後世皇帝們為了讓祖先們都能享受到供奉,就把他們的廟號由“宗”變成了“祖”了,典型的例子如明成祖朱棣、清世祖福臨、清聖祖玄燁。

自此,辛勞一生的李世民同志,終於可以安息了。

子彧說

透過對唐太宗的這份簡歷,我相信大家差不多都可以分得清了。

年號,一般皇帝自己選的,當皇帝的那段時間用,是用來紀年的;

諡號,一般是皇帝死後,後人給的,是對其一生的蓋棺定論;

廟號,一般也是皇帝死後,後人給的,是體現其一生對國家的綜合貢獻。

年號、諡號、廟號都咋回事?一文全看懂,追劇不用愁

當然,中華文化一向是擅長說好話的,所以越到後來,諡號和廟號也就越好聽,比如這位清文宗咸豐皇帝陛下。

文/子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