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山西由清朝時1府2州組成的一個市,為何市政府駐地不在原府州治所

位於今天山西省西南端的是運城市,是個由1個市轄區、2個縣級市、10個縣組成的地級市,運城市的管轄範圍在清朝恰巧是蒲州府和解州直隸州、絳州直隸州1府2 直隸州的所轄。古代的府州城和今天的市區,往往會選擇一個地域內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但是今天的運城市駐地,在清朝卻不是蒲州府和解州直隸州、絳州直隸州這1府2州的任一治所。這是為何呢?

山西由清朝時1府2州組成的一個市,為何市政府駐地不在原府州治所

今天的運城市政區圖

山西由清朝時1府2州組成的一個市,為何市政府駐地不在原府州治所

清朝的山西1府2直隸州

先來看一下清朝1府2州的所轄範圍和治所今況

蒲州府

在明末清初為平陽府蒲州,治所在今山西永濟市西蒲州鎮,清朝雍正二年閏四月升為直隸州,雍正六年四月因“地為三晉咽喉”,僅為直隸州不足以彈壓,於是升為蒲州府,置永濟縣為附郭縣。至清末領6縣:永濟、臨晉、虞鄉、榮河、萬泉、猗氏。

山西由清朝時1府2州組成的一個市,為何市政府駐地不在原府州治所

蒲州府

解州直隸州

明末清初為平陽府解州,雍正二年閏四月升直隸州,治所在今山西運城市西南解州鎮,至清末領4縣:安邑、夏縣、平陸、芮城。

山西由清朝時1府2州組成的一個市,為何市政府駐地不在原府州治所

解州直隸州

絳州直隸州

明末清初為平陽府絳州,雍正二年閏四月升直隸州,治所在今山西新絳縣駐地龍興鎮,至清末領5縣:絳縣、聞喜、垣曲、稷山、河津。

山西由清朝時1府2州組成的一個市,為何市政府駐地不在原府州治所

絳州直隸州

民國初的1912年,廢府州存縣、改縣,蒲州府被撤銷,存附郭的永濟縣。解州、絳州分別為縣,解州為解縣,但是由於已有絳縣,絳州則改稱新絳縣,一直用至今天。

而永濟縣、解縣、安邑縣在新中國成立前後變化則較為讓人困惑。這三個縣與周邊的虞鄉縣、臨猗縣在較短時間內發生了一系列合併、分置等動作。先是在1947年9月,永濟縣與虞鄉縣合併為永虞縣,縣政府駐地還遷到了兩縣之間的趙伊鎮。1949年,又恢復為永濟縣和虞鄉縣。

山西由清朝時1府2州組成的一個市,為何市政府駐地不在原府州治所

1961年時候的運城縣

1954年,虞鄉縣與解縣又進行了合併,為解虞縣。1958年11月則乾脆把安邑、解虞、永濟、臨猗合併到一起,置為運城縣,縣治在運城。

1960年1月至1961年7月,在運城縣內分別析出臨猗、永濟縣(由原永濟縣和虞鄉縣行政區域組成),而剩下的原解縣、安邑縣的行政區域仍稱運城縣。

經過一系列變化,虞鄉縣、解縣和安邑縣消失,分別成為永濟縣、運城縣。

山西由清朝時1府2州組成的一個市,為何市政府駐地不在原府州治所

1961年時候的永濟縣

在上面所述情況裡可以看到,新中國成立之後所用的地名,除了清朝的1府2州以及所轄縣,又出現了一個新的名字“運城”,那麼這個地方為何能取代有“舜都”之稱的安邑而成為縣名,並且在之後地時間裡還成為一個地級市的名字呢?

運城雖然在明清時期不在縣級行政區劃之列,但它的影響力比起縣、州、府要大得多

“運城”即戶部都轉鹽運使司的駐地,都轉鹽運使司簡稱運司,其所在的城池簡稱“運城”。

山西由清朝時1府2州組成的一個市,為何市政府駐地不在原府州治所

《明會典》中有關戶部鹽法內容

運城鹽池古稱“解池”,其所在之地為解州安邑縣,自漢武帝時期實行鹽鐵專賣之後,安邑就變得舉足輕重起來:漢朝置大農丞領鹽鐵事,河東郡二十八縣以安邑縣為首,唐置兩池榷鹽使隸度支、宋置河東轉運使提舉制,在元朝之前這些機構或由朝廷重臣兼任,或設在解州、安邑。

元朝,姚行簡建議在鹽池旁邊的路村建城,都轉運鹽使司進駐,至正二十九年始建城,徙陝西都轉鹽運使司駐劄。自此路村就由原來普通一村成為了具有特殊、巨大影響力的地方。

山西由清朝時1府2州組成的一個市,為何市政府駐地不在原府州治所

早些時候的衛星圖,可以看到鹽池周邊的三個城池,分別是解州、安邑、運城

城池規模大

運城城池在元至正二十九年由運使那海建成,明天順二年運使馬顯進一步建設,城池周邊九里十三步,高一丈七尺,池深七尺。而作為州城的解州城規模是城周九里十三步,高六丈,厚三丈五尺,池深二丈五尺,闊十丈。在行政區劃上管轄著運城的安邑縣城,周長僅六里一十三步,高三丈五尺,池深一丈。

從以上資料看,運城城池除了在高度上稍遜一些外,其長度和州城相等、而比縣城還要長出3裡。這在建設城池有著較為嚴格規定的古代來說,對運城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山西由清朝時1府2州組成的一個市,為何市政府駐地不在原府州治所

同樣比例下三個城池大小的對比

官員級別高

據清朝《解州安邑縣運城志》公署條記載,在運城內的官署有鹽政察院署、運司署、運同署、東分司署、中場東場西場三大使署等。入駐這些官署的官員級別,都轉運使為正三品、同知為正四品、副使為正五品、運判為正六品。

而在明清時,直隸州的主官知州才為從五品,縣級官員則僅是正七品。因此這些州官、縣官的品級都是遠遠無法和在運城的各官員相比的。

山西由清朝時1府2州組成的一個市,為何市政府駐地不在原府州治所

1794年《晉省地輿全圖》中這一帶的地圖

如果運城內的官員們只管鹽業一樣的話,縣官、州官的日子還好一些,但是如果插手地方政務,會讓縣官、州官感覺非常頭疼了。

其實在運城內駐有可以管轄地方官員的官

對於在運城內的管鹽的官員有嚴格規定,除了其專門業務之外,不可管轄地方政務。但在運城內的確駐有能夠管轄府州縣的官員。這個官員就是所謂的“道臺”。道是清朝省級的派出機構,用於管理、督促、監督地方官員的各種政務活動,道員一般是由省級官員的佐貳官擔任。

在運城駐守的道員稱為“河東道”,為順治二年四月置,先駐蒲州,乾隆五十七年二月移駐運城,管轄蒲平2府解絳吉隰4州兼管鹽法加水利銜,嘉慶十一年(1806年)十二月,兼管山西、陝西、河南等省交界地區的鹽務。

山西由清朝時1府2州組成的一個市,為何市政府駐地不在原府州治所

1936年的河東道

民國初1913年3月仍置河東道,駐安邑縣運城,轄35縣。於民國十六年廢。

新中國成立之後,1950年設運城專區,專署駐運城鎮,轄安邑等17縣及運城鎮。1958年11月把安邑、解虞(虞鄉縣、解縣)、永濟、臨猗合併為運城縣,1960年1月至1961年7月重新析出臨猗、永濟縣時,安邑縣、解縣卻未能析出,和原解縣之地一起構成了運城縣。原安邑縣城、解州州城,現在分別為運城市鹽湖區的安邑街道和解州鎮。

山西由清朝時1府2州組成的一個市,為何市政府駐地不在原府州治所

1950年的運城專區

正是因為運城自元朝建城之後,有鹽運使司的進駐,從而成為行政級別高、商業發達、經濟繁榮之地,也就有了成為能夠管縣的高階政區的基礎,今天能夠成為地級市駐地也是順理成章的。

您認為是這樣嗎?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