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為什麼老祖宗說“家有倔子不敗家,國有烈臣不亡國”?

武德元年,在李淵剛剛滅掉隋朝建立唐朝的時候,當時滿朝文武都在為此高歌,但偏偏有一個人在諫書中高呼三聲:“陛下不好啦,您的江山要不保啦!”

說這話的人,叫做孫伏伽,當時的他還只是個無名之輩,但就是這樣一個不顧領導面子在公司開業的慶祝儀式上大談公司要倒閉,顯得毫無情商的人卻用行動給了大唐一個光明的未來。

為什麼老祖宗說“家有倔子不敗家,國有烈臣不亡國”?

一、起書三封留給大唐的未來。

孫伏伽,貝州武城人,他出生於隋朝末年,早些年當過地方小吏,後來大業末年在萬年縣當法曹,就等於現在一個縣級司法部門的部長,但他這個部長也沒當多久,晉陽起兵的李淵就殺過來了。孫伏伽是一個看得懂局勢且真心為了百姓在當官的聰明人,所以李淵剛剛拿下隋朝,孫伏伽這邊就歸降了大唐。

對於李淵來說,孫伏伽是無數個前朝歸降的官員之一,因此李淵甚至對孫伏伽這個人都沒有什麼印象,要不是現在孫伏伽擱那兒一遍又一遍的上諫書,李淵可能都不會知道他大唐集團還有這夥人的存在,但現在不一樣了,孫伏伽的激烈言辭的的確確吸引了李淵的目光。

那孫伏伽到底說了什麼呢?

第一封諫書上是這樣說的:臣聞天子有諍臣,雖無道不失其天下;父有諍子,雖無道不陷於不義。故云子不可不諍於父,臣不可不諍於君。

這句話就是“家有倔子不敗家,國有烈臣不亡國”的出處。

這句話大概可以這樣解釋:我聽說天子有敢說實話敢提意見的臣子,即使平庸也不會失去他的國家,父親有敢說實話的孩子,即使糊塗不會陷入到不符合道義的地步。所以說,孩子一定要提出父親的錯誤,臣子一定要上諫君主。

這不是孫伏伽所說的全部話,但卻是他第一封諫書的核心內容。

至於第一封諫書的後續內容,這樣講吧,唐初時期,李淵因為剛當上皇帝,所以經常舉辦一些活動,或者收一些官員大臣的禮物,而舉辦這些活動和收這些官員的禮物對於國家的發展其實是沒什麼必要的,甚至有些鋪張浪費的意思,因為舉辦活動最終還是在耗費老百姓的錢財,而收取的禮物也是這些官員從老百姓那裡搜刮過來的,孫伏伽是把這些看在眼裡的,因為李淵舉辦這些有些勞民傷財的活動,孫伏伽就說李淵有效仿前朝遺風,而叫李淵叫警惕前朝,不要做前朝做錯的事情。

為什麼老祖宗說“家有倔子不敗家,國有烈臣不亡國”?

孫伏伽的話可是說到李淵的心裡去了,畢竟李淵可是剛把隋朝打下來的,這話對他肯定相當敏感,即便是不想聽,可那隋煬帝的下場他還歷歷在目呢。

第二封諫言的主要內容是:百戲散樂,本非正聲,有隋之末,大見崇用,此謂淫風,不可不改。

這話的意思是勸李淵不要貪圖享樂,隋朝末年,朝廷上下人人貪圖享樂,最後國毀人亡,這是下場。這話孫伏伽也是拿出來了證據的,他在寫這封諫書之前,看到太長官司因為愛好的關係,在民間借了婦女服飾五百多件,為充當那些煙花女子的衣服用,而這一切,打算在五月五日在玄武門實施。

第三封諫書的主要內容是:臣聞性相近而習相遠,以其所好相染也。

他勸告李淵,不要讓自己身邊和皇子身邊滿是奸人,隋朝滅亡的原因就有滿朝文武遍地是奸人。

三封諫書,雖然無一提及大唐將亡這種話,但孫伏伽每一封都在說如同前朝一般,這讓李淵真的整宿睡不著,翻來覆去在諫書裡面看,只能看到四個字——大唐要亡。

而孫伏伽的三封諫書,對於李淵來說,就等於留給大唐的未來。

為什麼老祖宗說“家有倔子不敗家,國有烈臣不亡國”?

二、狀元與千古一帝

在給李淵多次留下諫言後,孫伏伽因此升職為治書侍御史,武德五年,大唐的科考再次舉行,而孫伏伽也回到了那個他做官的起點——考場。

這不是玩笑,他的確是從考場出來的,所以他明白科考的重要性,他已經做足了準備,拿下這次考試。

考試成績出來的那天,孫伏伽剛剛忙完工作,他去看成績的時候,那裡已經沒有幾個人,他步子緩慢,似乎是帶著疲憊,但應該是想到考試成績,所以就又緊張了起來,步子快了幾分,是想先一步看到自己到底考得如何。

“好!中了!及第狀元!狀元郎!”

他的名字明晃晃地掛在那榜單上的最上面——他不僅沒落榜,還是那狀元郎!

孫伏伽真是沒想到,畢竟自己一天到晚的工作量也不算少,有事沒事看書的時間也剩不了太多,只能是抽空便去看看,他根本沒想到自己能考個狀元,感覺是上榜就已經不錯,畢竟考試那天考完就幾乎要疲憊到累倒了,但如今這個狀元郎,真是出乎他的意料啊。

但他更想不到的是,他這個狀元,是歷史上有據可查的第一位狀元,可見其含金量。

考上狀元的孫伏伽在官場自然是順風順水,而也就是武德九年,玄武門事變,他原本在李淵那刷的好感度就沒用了。

武德九年八月初九(626年9月4日),因玄武門之變,李淵傳位於李世明,李世明於東宮繼位,成為大唐的第二位皇帝。

這也就代表,從此孫伏伽,得侍奉李世明瞭。

李世明並不是一個簡單的角色,在朝為官這麼多年,孫伏伽也是看得出來這位李淵的二兒子能力是有多出眾,他在李世明那可是一點聲望也沒有的,而對於他來講,李世明和李淵最大的區別就是李世明可要比李淵聰明多了,有些事情遠遠不用他去做什麼諫言,李世明自己也能意識到,當然,李世明不是不需要諫言,不然也沒有魏徵了。

為什麼老祖宗說“家有倔子不敗家,國有烈臣不亡國”?

本以為以諫書在朝上做大做強的計劃似乎就要落空了,然而此時的李世明卻給了他一個機會。

李世明在朝年初,大唐逐漸進入了國泰民安的階段,但他過去打過很多仗,現在叫他不打仗他反而是手癢了,但現在已經進入了休養生息的階段,打仗也不好,所以李世明就有了一個愛好,一個後世許多帝王都有的愛好——打獵。

對於李世明的這個愛好,孫伏伽嗅到了可以諫言的機會,這他可太熟悉了,這不就是唐初時候李淵喜歡搞活動的套路嘛,這不,機會就來了嘛。

也許是機會來了讓他忘記了一些重要的東西,他竟然忘了,李世明不是李淵。

孫伏伽對李世明的諫言同樣上來也是簡單明瞭,可有時候帝王不喜歡聽這些簡單明瞭的東西,有時候你就是得跟他慢著性子來講道理,李世明就是這麼一個人,同時,李世明也強勢,所以這次孫伏伽的諫言是有冒死的風險的。

“陛下,我認為您打獵其實是沒什麼意義的。”

“我就打個獵,又不驚動百姓,有什麼問題。”

“那您非要去,就騎馬從我身上踏過去。”

“那我今天非要去呢?來人,把他給我拖出去斬了。”

“夏朝的關龍逢因直言進諫而被殺,我情願和他在九泉之下相見,也不願意再侍奉你了。”

“愛卿,朕只是想試試你,沒想到你真的這麼有勇氣,來,咱們下盤棋。”

為什麼老祖宗說“家有倔子不敗家,國有烈臣不亡國”?

此事之後,孫伏伽任諫議大夫。

“家有倔子不敗家,國有烈臣不亡國”,很明顯,說出這句話的孫伏伽就是這句話中的烈臣,所言所行,孫伏伽對自己都有著要求,他的確做到了自己所說的話——那個敢於諫言的諫臣,在那個大唐盛世,有一批行為同樣與他可以稱為烈臣的人,而那個大唐盛世之所以興盛,正是因為有了他們這一批人的存在。

感謝大家的閱讀,祝朋友們身體健康,家庭和睦,心想事成,萬事如意,覺得文章好的朋友們,記得給文章點個贊,關注一下,每天都會給您帶來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