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天地之中話中用一一古代的無為而治是什麼

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

所以,君子總是根據不同人的情況採取不同的辦法治理,只要他能改正錯誤就行。一個人做到忠恕,離道也就不遠了。什麼叫忠恕呢?自己不願意的事,也不要施加給別人。”

天地之中話中用一一古代的無為而治是什麼

孟子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古代有道的聖人君子治民,是無為而治,無為而治並不是什麼也不做,而是不固執自己主觀的意見和想法,只是依道而行,順勢而為,“以人治人改而止”,相互借境,順著人人所本有的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和是非之心,相互的影響,相互的感化,執持著兩端,揚善抑惡,對治世道人心,達到啟發人人所本有的中庸之德“仁、義、禮、智”的作用,所以叫“以人治人改而止”。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心上放個中,也就是說內心有一個不偏不倚的主軸,忠於大道的內心氣機實相,忠於內在的本真,這是忠的本質。盡力為人謀,中人之心,故為忠;恕,是將心比心,如人之心,故為恕。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喜歡的,推己及人。

天地之中話中用一一古代的無為而治是什麼

孔子說:“吾道一以貫之”,既是忠恕之道,是中庸之道的一體兩面。儘性謂之忠,推性謂之恕,忠恕之道貫穿君子一切的修為。聖人的忠恕之道,貫通儒道兩家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體用之法。《論語·衛靈公》中記載,“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古代聖人治世“以人治人改而止”,正是忠恕應用於人事的切身之用,忠恕之道是古代先王的治世之本。

我們一起到蕭規曹隨的故事中去體會一下古代無為而治的忠恕之道吧。

天地之中話中用一一古代的無為而治是什麼

蕭規曹隨

漢朝孝惠帝二年,蕭何臨終前向孝惠皇帝劉盈推薦了曹參。過了不久,朝廷來召曹參。曹參原在齊國任丞相,離開時,對後任齊國丞相囑咐說:“你們要把齊國的獄市作為某些人行為的寄託,要慎重對待這些行為,不要輕易干涉。”後任丞相說:“治理國家沒有比這件事更重要的嗎?”曹參說:“不是這樣。獄市中的這些行為,是善惡並容的,如果您嚴加干涉,壞人在哪裡容身呢?我因此把這件事擺在前面。”

曹參入朝成為相國,一切遵照原來蕭何之法無所變更。 任用那些為人厚道質樸、不善文辭的老實官吏,罷去了那些巧言令色、追求聲色浮名的官吏,採用無為而治的政治策略,見別人有細小的過失,也總是隱瞞遮蓋。曹叄的相府與一些官吏的房舍相鄰,這些官吏整日在房舍中賭錢、飲酒,吟賦唱歌,大呼小叫,經常吵得相府的官員不滿,但曹叄卻一直裝作聽不見。一次,正在鄰居官吏在吵鬧之時,相府的小官吏邀請曹叄到後園參觀,希望曹叄能夠聽到並制止這種行為,曹叄聽到以後,非但沒有制止,還和這些小官吏一道喝酒、賭錢,大聲的呼應。後來這些官吏,都到處傳揚曹叄的德行。

曹參做漢朝相國,前後有三年時間。他死了以後,被諡為懿侯。百姓們歌頌曹參的事蹟說:“蕭何制定法令,明確劃一,曹參接替蕭何為相,遵守蕭何制定的法度而不改變。曹參施行他那清淨無為的做法,百姓因而安寧不亂。” 曹參在漢史上與蕭何齊名,“蕭規曹隨”成為歷史上無為而治的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