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汴梁陷落之後,宗澤主張救援,最後為何沒能成功?

當得知汴梁陷落的訊息時,趙構有上中下三策可選。

上策是率軍勤王;中策是接近汴梁,等待金軍撤離;下策是轉進南方等待時機。

汴梁陷落之後,宗澤主張救援,最後為何沒能成功?

以宗澤為代表的人認為,趙構應該選擇上策。這種選擇說起來非常振奮人心,但其實很不靠譜。

在康王帥府初建的時候,趙構手下只有一萬臨時拼湊的軍隊,憑這種軍隊,基本不可能擊敗金軍。

想當初,種氏兄弟和姚氏父子率領正規軍,都被金軍打得滿頭是包,趙構何德何能,率領一萬雜牌就能翻天覆地?

在金軍撤走時,趙構手下有十萬左右的軍隊,這是花了四個多月的時間攢起來的軍隊,憑藉他們就能擊敗金軍嗎?恐怕也不太容易。

要知道,當初勤王的軍隊也有十多萬,但都被金軍擊敗了,這說明北宋的軍事實力比起金軍來,差得實在是有點多。

如果不從軍事層面來判斷,趙構其實也沒有必須救援汴梁的必要。

身為執政者,趙構的一舉一動都關係著無數人的生死,如果趙構扔出一句“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手下人會怎麼想呢?

汴梁於十一月底陷落,徽欽二帝陷入敵手,這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事實,如果北宋真是滿地愛國男兒,他們又何必等趙構牽頭呢?

攻破汴梁之後,金軍在這裡駐紮了四個多月,其中未嘗沒有圍點打援的心思,可事實證明,金軍只是駐紮而已,根本沒有援軍出面讓他們打。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經過金軍兩次南征之後,宋廷的倖存者們已經發現,那個打雞血的亮劍戰略根本不頂用,精神力量不足以彌補客觀實力上的差距,所以大家準備團結在趙構身邊,玩空間換時間和敵後遊擊的戰略,宗澤等主戰派其實是少數。

以前,徽欽二帝一聲令下,調動十萬、二十萬的成編制軍隊並不困難。所以,朝臣們在鼓吹亮劍戰略時,徽欽二帝自然有可能衝動。

問題是,到了趙構時代,他就算玩了命地爆兵,也就能調動十萬烏合之眾。這時候如果再有人說,我們應該勇敢地朝金軍亮劍,趙構就是再蠢也不會信啊。

前面兩位皇帝勇於亮劍,十幾萬幾十萬的軍隊直接拉出去,結果被金軍生吞活剝,我手底下就這十萬烏合之眾,你讓我衝到金軍面前亮劍?你是怕我死得晚嗎?

經過一系列大敗之後,宋廷的殘餘部隊本就算不上什麼精銳,而他們居然不救汴梁,反而朝趙構靠攏,用擺在檯面上的話說,自然是希望趙構帶領他們救徽欽二帝,可用端不上臺面的話來說,就是他們希望能跟著趙構走出一條新路,別衝到汴梁去送死。

汴梁陷落之後,宗澤主張救援,最後為何沒能成功?

從情感上,趙構應該救援汴梁,因為汴梁是帝國的都城,而且趙構全家都在汴梁城內。但是從理性上,趙構顯然不應該救援汴梁。

關鍵是,現在就不是趙構願不願意救援汴梁的問題,而是帥府內的高階軍政長官,有多少人願意救援汴梁呢?顯然是非常少的。

如果大家普遍願意救援汴梁,趙構能攔住大家?因為,徽欽二帝下令讓大家勤王,趙構算老幾,他一句話,就能阻止大家勤王?

反過來說,如果大家都不想救援汴梁,趙構想救援,能有多大的意義?

拋開道德化的分析,趙構不去救援汴梁是必然的。因為力量有限,就算去救援也是於事無補,只會讓局勢更糟糕。

所謂趙構衝過去,大家就會跟著衝過去,那就是扯淡罷了。

由於宗澤一直堅持這種觀點,所以在第一次軍事轉移時,趙構就告訴宗澤,你現在就率軍向汴梁方向前進,而且可以對外宣稱,我趙構就在你的軍中。

康王居然還命令宗澤對外揚言,佯稱康王在南征軍中,企圖用宗澤軍作為餌兵,吸引金軍的兵鋒,以掩護自己,苟全性命。

史書對此的解讀是,趙構希望宗澤當誘餌,掩護自己撤退,可在我看來,這只是其中一個原因,另一個原因就是,趙構想證明給大家看,我趙構的招牌沒有什麼神奇之處。

如果真如大家所言,只要有趙構的率領,就一定能勤王成功,那麼宗澤宣稱趙構在軍中,應該能聚集不少軍隊才是,可現實卻是:根本沒有一支軍隊向宗澤靠攏,大家都爭先恐後地想要躲避金軍鋒芒。

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所以宗澤也只能在離汴梁一二百里的地方打游擊,不敢再向前走了。因為就憑宗澤這種孤軍,如果敢跑到汴梁城下,估計都不用打仗,自己嚇自己也會發生大潰敗。

金軍等了半天,也沒能等來援軍,於是他們帶著徽欽二帝和大量戰利品開始北撤。

由於金軍是分批撤退,宗澤覺得有機可乘,只要瞅準金軍的薄弱環節,我們應該就能把徽欽二帝搶回來,可是他號召呼籲了半天,沒有一支軍隊願意響應他。

大家得知道,趙構名義上還在宗澤這支軍隊中,卻連一個求見康王的人都沒有,你說趙構的名氣能有多大作用呢?

汴梁陷落之後,宗澤主張救援,最後為何沒能成功?

其實在當時,大家的普遍想法就是,金軍撤走之後,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手上的軍隊越多,可能趁亂接管的地區就越多。既然如此,大家所想的問題當然都是儲存實力。因為從表面上看,徽欽二帝被俘,此時已經是天下大亂,剩下的事似乎就是群雄逐鹿了。大家此時最該做的,就是把有限的資源投入到秣馬厲兵上,而不是營救徽欽二帝上。

或許有人會問:“既然救援汴梁的上策行不通,趙構是不是立刻實施下策,跑到江南當皇帝了呢?”答案也是否定的,因為在當時的背景下,這個選項同樣不具備可操作性。

此時的天下看起來就要大亂,康王帥府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儘快取得最高權力,想辦法將天下安定,哪怕事不可為,非要轉移到江南,那也是取得最高權力之後才能做的事。

如果康王帥府離汴梁太遠了,結果只有兩個。

第一、張邦昌利用金人的支援,實現對北方的統治。

第二、留在北方的力量擁戴另一個宗室成員,取代張邦昌,建立新的中央政府。

事實上,當時就有兩個宗室成員(趙子崧、趙叔向),已隱然擁有了角逐最高權力的機會,只是趙構的人氣太高,所以這兩個人都自動退出了。

趙叔向在決定退出競爭時,也不甘心向趙構低頭,於是就拒絕把軍隊交給趙構,而試圖把軍隊交給宗澤。

我們知道,宗澤當時持亮劍戰略,趙構持空間換時間戰略,趙叔向不想把軍隊交給趙構,而試圖交給宗澤,本身就證明他還存在某種幻想,於是趙構派劉光世捕殺了他。

汴梁陷落之後,宗澤主張救援,最後為何沒能成功?

康王帥府在相州開府後不久,就移到了東平府,不久後又移到了濟州,最後移到應天府,搖身一變成為大宋中央政府。

相州、東平府、濟州,以及趙構後來稱帝的應天府,距汴梁城的距離大致差不多,僅僅是方位不同。

相州在汴梁北部,東平在汴梁的東北部、濟州在汴梁東部,應天府在汴梁東南部。這些城池距汴梁的直線距離,都在三四百里的範圍內。

總的說,康王帥府一直圍繞著汴梁轉動,不敢離汴梁太遠,也不敢距汴梁太近。

在這個運動的過程中,不斷有軍政官員向康王帥府靠攏。到達濟州時,康王帥府已有八萬軍隊,而且還不斷有軍政官員前來報道。

等金軍撤出汴梁後,汴梁城內的人也紛紛表示要擁戴趙構。在這種背景下,張邦昌自然也得派人向趙構報道。

於是,大家爭相勸趙構當皇帝,趙構拒絕,張邦昌再出面勸說,趙構這才“勉為其難”地成為了新皇帝。

汴梁陷落之後,宗澤主張救援,最後為何沒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