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王維十七歲寫的這首詩,耳熟能詳,不愧千古絕唱

佛教東傳之後,能夠立刻讓很多人成為信徒的原因有兩個,一是早在佛教還沒有傳到中國之前,關於佛教的建築藝術已經透過絲綢之路傳到了中國,二是佛教傳到中國之後,佛教人物的形象立刻本土化,一副中國人的面孔,因此更加接受了。佛教東傳之後,個人主義意識的繪畫也開始抬頭,到了唐代,出現了兩位著名的人物,其中一位今天所講的王維。王維,字摩詰,源自於佛教中的維摩詰居士,因此可以看出王維深諳佛學。王維的詩分為兩類,早期詩歌未脫離六朝遺風,後來則是向山水田園靠攏。

王維十七歲寫的這首詩,耳熟能詳,不愧千古絕唱

安史之亂後,王維被安祿山脅迫投降,作了他的官員。但是他並不願意,長期居住於輞川別墅。後來唐肅宗繼位,收復長安,對投降的官員進行了嚴厲處分,王維因一首詩“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葉落空宮裡,凝碧池頭奏管絃”而倖免處罰,當然這背後還有他弟弟王縉的功勞。王維早慧,今天說的這首詩相傳是他十七歲所寫: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我一個字獨自流落長安,長做異鄉的客人。每逢碰到節日的時候,就越發思念故鄉的親人。遙想今日重陽佳節,兄弟們又在登高眺望。他們全都佩戴上茱萸,但是少了我一人。

王維十七歲寫的這首詩,耳熟能詳,不愧千古絕唱

獨在異鄉為異客。第一句妙就妙在“獨”、“異”二字,把詩人對親人的思念,對他自己孤單的處境呈現了出來。詩人離開多年生活的故鄉到異地去,會感到一切都陌生、不習慣,感到他自己是漂浮在異地生活中的一葉浮萍,有一種“人生無根蒂”之感。每逢佳節倍思親。第二句妙就妙在“倍”字上,這個字說明詩人無時無刻都在思念家鄉,而在佳節十分更加思念親人。這兩句已經成為千古名句,成為客居異鄉之人表達思鄉之情的不二之選。

王維十七歲寫的這首詩,耳熟能詳,不愧千古絕唱

遙知兄弟登高處。從此刻自己的感受開始想象故鄉之人在做什麼,兄弟們已經登高,而自己獨在異鄉,不能參與,更加顯得落寞。遍插茱萸少一人。好像遺憾的不是他未能和故鄉的兄弟共度佳節,反倒是兄弟們佳節未能完全團聚;似乎他獨在異鄉為異客的處境並不值得訴說,反倒是兄弟們的缺憾更須體貼。

王維十七歲寫的這首詩,耳熟能詳,不愧千古絕唱

重陽登高習俗來歷是什麼呢?東漢時期的汝南縣有一個叫桓景的人得到神仙指點,想要躲避瘟疫,需要在九月九那天茱萸葉分給大家隨身帶上,並且飲用菊花酒。後來就有了九月九登高避禍的風俗。王維十七歲就寫出千古名篇,不愧為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