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班本課程建設:生成班級文化氣象

班本課程有狹義和廣義之分。廣義的班本課程是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的班本化;狹義的班本課程是指以班主任和學生為主,基於班級實際、為滿足本班學生的成長需求而開發的課程。

我有一屆學生入學時,行為習慣較差。那段時間,我一發現問題就立即處理,東一榔頭西一棒子。開學一個月後,儘管我使出渾身解數,班級紀律依然起色不大。月考結束後,我帶的兩個班的語文成績在全年級名列前茅。在分析月考成績時,我猛然間意識到:為什麼不像上語文課一樣把遵守紀律的要求系統地呈現給學生呢?另外,我總是強調外在的束縛、懲戒,為什麼不喚醒學生的自我約束意識呢,就像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一樣?我研讀了一些材料後,開始著手編制“教材”(後來才知道這應叫“班本課程”)。

推敲班本課程的主題,有助於提煉出班級文化建設的方向。在反覆閱讀、揣摩中,我的編寫定位逐漸清晰起來。我編制“教材”不是服務於學科教學,而是為了提高班級學生遵守紀律的自覺,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自律習慣,建設一個自律文化濃厚的班集體。

在班本課程建設中,確定了班本課程的內容,也便找到了班級文化建設的著力點。關注每個學生自律水平的提高,關注班集體自律文化的生成,屬於學生的自主教育研究領域。對學生的自主教育素養的培育,需要從意識喚醒、實踐策略輔導兩個方面系統進行。我經過反覆推敲,最終確定“教材”的名稱為《自己教育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設計成了學習指導書,以活動的形式組織,讓學生在完成活動中體驗、感悟,實現自主教育。“教材”共六個主題——“前言:自己教育自己——什麼是自主教育”“主題一:道德自尊”“主題二:是非自辨”“主題三:生活自理”“主題四:行為自律”“主題五:學習自強”。每個主題裡有5-6個活動。前三個主題側重於“意識喚醒”,後三個主題側重於“實踐策略輔導”。我打算在七年級時上完,每學期大約16個課時。

如何進行班本課程建設?班本課程建設第一步是撰寫課程綱要,這是班主任進行課程建設的指南,是班本課程生成的計劃文字,是學校、班主任進行班本課程審議、管理與評價的基本依據。

班本課程綱要的第一部分是“專案說明”。在“專案說明”中,班主任簡要概述開發教師、課程名稱、課程型別、課時設計、學習時限、學習物件、是否選修、課程資源來源等。

一般情況下,“背景分析”與“課程特色”同時進行。班本課程開發的背景分析是確定課程特色的重要依據,包括解讀政策來源、學生與家長的需求評估、社群文化解讀、資源調查等內容。班本課程的特色說明包括本課程特色與學校特色的關聯性、本課程與學校課程體系的關係、本課程的獨特性等內容。

“課程目標”的描述要有高度的實用價值。一是課程目標定位應具有可操作性。班本課程的目標不是為求新、求異吸引學生的眼球,而是為了引導學生的學習方向。目標定高了,學生完成不了,便不做了;目標定低了,學生輕鬆就能完成,對學生沒有意義。二是課程目標應揭示學習結果。這既便於學生看到學習成果,也便於班主任分析、評價學生的成長質量。三是課程目標的要求應有層次性。這種層次性既體現為不同時期的學習目標有漸進的層次性,也體現為對不同學生的要求有差異性。四是課程目標的描述應明確具體。像“培養學生展示優秀素養的習慣”這類描述太籠統,不利於學生理解。五是目標生成應具有開放性。課程目標註重生成並在生成中不斷走向完善,不是說在課程實施之初可以沒有明確、具體的課程目標。課程實施之初,課程目標的確定方向、確定維度必須是明確的,一些具體的目標落實點、目標的語言表述可以在課程實施中逐步完善起來。

“課程內容”部分主要闡明在課程目標的引導下確定課程專題、學習內容、活動專案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在條件允許的前提下,開設時間較長的班本課程的內容應適當體現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的聯絡,特別是與校本課程的聯絡。一般情況下,班本課程的內容以框架結構圖、圖表的形式呈現。呈現的要素包括課程模組、單元設計、專題設計、主要學習內容等。

“課程實施”部分主要闡明教學方法、組織形式、學法指導、學分認定、所需課時、場地設施、班級規模等內容。本部分的描述至少要說清楚六個方面的問題:是選用面向全體的班級授課制,還是選用按照學力分組的教學;是選用教師集中講授,還是師生、生生討論;是完成書面認知,還是在活動中體驗;有無固定的上課場地,是室內還是室外;選課的人數有多少;課程的課時需求,課時的分配和安排,是否有固定的課時表等。在描述中,最重要的內容是描述清楚應該是教學策略的運用、教學方法的選擇。

“課程評價”的描述要闡明評價理念、評價內容、評價方式、評價方法、評價結果等內容。比如,需要使用哪些新的評價方式,是考試還是考查,是書面考試還是成果展示,學習過程的考查如何進行,如何透過評價促進學生的發展,如何透過評價活動促進本門課程的完善,如何保證評價的信度和效度等。另外,學生學習的自我評價、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也要具體描述出來。課程評價可以用文字描述或圖表的方式呈現出來。

“所需條件”部分要闡明班本課程的順利實施需要學校、自己提供什麼樣的條件。比如,是使用本班教室還是需要專用教室;如果使用本班教室,教室空間怎麼分割;課程實施需要學校提供什麼樣的空間;課程實施需要不需要校外實施空間,這些空間能否獲得等。

建設班本課程的過程,讓我充分認識到,班主任要具備課程領導力,這是班主任有目的、有計劃地整合教育資源直至形成班級教育合力的一種能力。任課教師運用課程領導力解決的是學科知識教學的問題,班主任運用課程領導力解決的是班級育人的問題。

班本課程建設既不是純粹的課程理論問題,也不是純粹的操作技術問題,而是一種綜合性極強的實踐智慧問題。這種能力解決的是“班主任開發的班本課程能不能進入學生的生活”的問題。班主任課程實踐能力的提高,要有機融入班本課程建設的具體實踐中。首先,班主任既要嚴格執行課程建設規範,主動基於學校實際、社群文化、家長需求和學生的成長實際,創造性地找到班本課程建設的空間、資源,有效達成班本課程建設的目標。其次,提煉自己的課程實踐性知識。班主任的課程實踐能力的提高不僅要求班主任具備充足的管理知識,也要具備一定的課程實踐性知識。因此,班主任要不斷分析自己的班本課程建設行為有無欠妥之處,形成自己的課程建設經驗,乃至提煉出個人的課程實踐性知識。與此同時,班主任的課程實踐能力也就提高了。

班本課程建設凝聚了班主任關於班級建設的文化願景,也體現了學生的文化認同與文化踐行的全過程。總之,班本課程在獨特的班級文化土壤裡生長起來,又促進了獨特的班級文化的生成。

(作者單位系山東省臨沂光耀實驗學校)

《中國教師報》2022年02月23日第11版

作者:張曉燕 王立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