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北京涮羊肉、重慶火鍋、廣東打邊爐,你最喜歡哪一種吃法?

到了冬天,吃火鍋的人越來越多。在我國,比較典型的火鍋形式有:北京涮羊肉,四川火鍋,廣東打邊爐,這三種火鍋各有特色,深受當地人民喜愛。雖然都是打火鍋,但三者之間又有許多差別,體現了地域之間的不同飲食文化,今天就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一、北京涮羊肉

涮羊肉是典型的北方火鍋,歷史很悠久。三國時期,已經有銅製的火鍋出現,可以用來涮豬、牛、羊、雞、魚等各種肉食。到了北宋時期,經濟繁榮,物資充裕,冬天的時候酒樓已經有火鍋供應了。

據說北京涮羊肉是元朝建都北京時引入的。到了清朝,滿人愛吃牛羊肉,牛是勞動工具,羊便成了他們主要的肉食,從而流行到整個東北華北地區。北方寒冷,冬季長達四五個月。羊肉性溫,可抵禦風寒,滋補身體,是冬季食補的首選食材。

涮羊肉部位的選擇也很重要,要選從背部到大腿的位置,其中以“羊上腦”的肉最優。羊上腦因為接近羊頭,所以稱為“上腦”。這一部分的肉質中脂肪交雜均勻,分佈似大理石花斑,質地較嫩。這一部分是涮羊肉的最佳食材。

切制羊肉的要求很高,羊肉片最好是17-20釐米,寬3-6釐米,切片效果要“薄如紙,勻如晶,齊如線,美如花”。這樣的羊肉片,不僅美觀,而且“涮”起來特別方便,幾秒鐘,肉片便由鮮紅變為灰白,則說明已經可以食用了。

北京涮羊肉、重慶火鍋、廣東打邊爐,你最喜歡哪一種吃法?

北京涮羊肉

雖然現在涮羊肉的蘸料可以自選,但正宗的蘸料還是以芝麻醬為主,再配上豆腐乳、韭菜花、香油、蝦油、糖、米醋、生抽等,再加上幾勺羊肉湯,攪拌成糊狀即可。用筷子夾著羊肉在鍋內燙涮三十秒,見肉片呈灰白色時,即夾出,蘸著調味料吃,那口感,太醇厚美味了,就如冬日暖陽一般!

過去的涮羊肉,配菜比較簡單,因為天氣寒冷,冬天沒什麼吃的,主要就是凍豆腐、大白菜、粉絲什麼的,現在就不一樣了,物質豐富,單是蔬菜就有十幾種。

北京涮羊肉的鍋一般是炭火銅爐鍋,中間還有一個尖尖的煙囪。為什麼要用這種銅鍋呢?這是因為銅的導熱性好,升溫快,用炭火加熱的溫度高,而且火焰溫度相同時,銅鍋的溫度會比鐵鍋高,涮出來的羊肉會比較嫩,口感好,更能直接感受到羊肉的鮮美。

涮羊肉最早的食客,據說源自清宮的烹飪秘方,後成為八旗子弟呼朋喚友必備之美食。由於羊肉的價值高,製作涮羊肉的羊肉部位又難得,所以老百姓一般是吃不到了。直到現代,人們的物質生活提高了,涮羊肉才走進了尋常百姓家。

二、重慶火鍋

重慶火鍋是指一種麻辣湯底火鍋。這種火鍋與涮羊肉不同,最早並非流行於貴族,而是源於在江河邊做苦力的勞動人民。重慶冬天溼冷,江邊的縴夫們如果不吃辣椒和花椒,容易得風溼病。

於是,每到天冷地凍之時,長江邊上的船工常夜宿於河灘,停船生火做飯驅寒,但由於炊具只有一個瓦罐,怎麼辦呢?他們便在瓦罐裡裝水,放入各種葷素菜,加上大量的幹海椒(辣椒)和乾花椒除溼氣。由此,逐漸流傳傳播開來,形成現在全國聞名的川渝火鍋文化。

而毛肚是怎樣成為重慶火鍋的主要食材呢?在過去,牛是生產工具,牛肉很珍貴,牛下水(內臟)人們也捨不得扔掉。在重慶江北城的碼頭工人,由於貧窮,吃不起牛肉,便將牛胃及牛的其它內臟作為火鍋的食材。沒想到,牛胃,也就是毛肚,經過涮燙之後,又脆又入味,一傳十,十傳百,便流行了起來。

北京涮羊肉、重慶火鍋、廣東打邊爐,你最喜歡哪一種吃法?

重慶九宮格火鍋

重慶火鍋的鍋最好是用赤銅鍋,以前窮人沒有條件就用“洋鐵盆”,用寬鐵條隔斷,又稱“九宮格”,方便於記憶投放下去的食材,避免久煮變得老硬。這些鍋盆開口大,鍋底淺,湯水容易沸騰,食材也不容易“失蹤”。重慶火鍋的紅湯鍋底是牛油、豆瓣醬、辣椒、花椒等,清湯鍋底用豬骨和雞肉熬製而成。

重慶火鍋的食材過去是“八大件”:即毛肚(牛胃)、鴨腸、肥牛、麻辣牛肉、黃喉(豬牛的大血管)、老肉片、洋芋片、豆皮等,現在的食材就太多了,牛羊肉、鴨血、海鮮、各種肉丸、各種蔬菜都可以燙食,甚至麻花、酥肉、年糕都可以。

傳統重慶火鍋的蘸料是香油碟,主要是用香油和蒜泥調製而成。現在大家的口味多了,也可加入蠔油、花生粒、蔥花、香菜、芝麻、小米辣椒等。

時至今日,重慶火鍋因為它的美味與便捷,也由於川渝人的流動性較大,已經傳到全國各地。可以說,在全國任何一個城市或縣城,都少不了一家甚至多家麻辣火鍋,而且往往生意都不錯,成為家庭和朋友聚會的熱門地點。

三、廣東打邊爐

在廣東,火鍋一般被稱為“打邊爐”。廣東的打邊爐在宋代便有記載,稱之為“打甂(音‘邊’)爐”。“甂”就是小瓦盆,“打”則是涮的意思,打甂爐即“涮瓦盆火鍋”。後來“甂”字誤傳為“邊”,就有了打邊爐的說法。

到了現在,小瓦盆變成了瓦煲,下面燒著碳火,碳上架著一個大瓦煲,桌上擺放著大碟裝著的食材,這便是廣東正宗的打邊爐模式。

我個人認為廣東的打邊爐可細分為三個風格——

一是順德式打邊爐。

據明朝萬曆年間的《順德縣誌》記載,打邊爐為“以魚、肉、蜆、菜雜烹,環鼎(邊)而食”。明代大文豪陳獻章曾吟詩一句描寫打邊爐:“ 生酒鱘魚會,邊壚蜆子羹。”

順德式打邊爐是珠三角常見的形式,也流行於香港,最高層次的是“清水打邊爐”。將魚塊、生雞塊、鮮蝦、扇貝、魚丸、牛肉丸先下鍋煲熟,清水也就有了鮮湯的味道,湯也有了油水。然後再煲各種蔬菜。

北京涮羊肉、重慶火鍋、廣東打邊爐,你最喜歡哪一種吃法?

廣東打邊爐

有的會將魚和雞切成片,在“蝦眼水”中涮熟,味道特別鮮嫩。講究點的還會放石膏豆腐。廣東人還認為,吃火鍋容易上火,所以一定要搭配清熱瀉火的食物——點豆腐的石膏有此功效。

除了清水湯底,現在的廣東打邊爐也有清補涼湯底、粥水湯底、骨湯湯底、沙茶湯底等。除了這種“大雜燴”的食材形式,還有專業的蛇煲(不建議野生蛇)、狗煲、雞煲、羊煲、龍鳳煲等,以一種風味食材為主,再加上配菜食用,更加有特色。

二是潮汕牛肉火鍋。

廣東別的地區,直接用牛肉打邊爐的不多,但潮汕牛肉火鍋是一個例外。在潮汕地區,全民愛吃牛,牛的三分之一用來涮火鍋,其餘的用來做牛肉丸、牛肉餅什麼的,不會浪費。潮汕的牛肉食材新鮮,現宰現賣,師傅的刀工好。

潮汕人將一頭牛分割成脖仁、五花腱、匙仁、匙柄、三花腱、胸口油、吊龍、新鮮肥牛、爽口嫩牛九大部位,肥瘦皆有,每一部分口味都不同。所以,潮牛火鍋師傅最厲害之處,就是將屠宰場送來的牛肉能準確地辨認並分解成這些部分,並以不同的價位出售。

潮汕牛肉火鍋原本是用沙茶醬做鍋底,湯底比較濃,後來為了適應整個廣東人的口味,逐步改為牛骨清湯配上白蘿蔔。不過,如果你想吃沙茶鍋底的話,也是可以的。

北京涮羊肉、重慶火鍋、廣東打邊爐,你最喜歡哪一種吃法?

潮汕牛肉火鍋

潮牛火鍋的吃法很講究:如果是牛骨湯底的話,那就要先喝湯。涮牛肉時,要根據牛的不同部位調整時間,由於師傅的刀工好,切片薄,一般是十幾秒,三起三涮即可。

潮牛火鍋的經典醬料一般有兩種:一種是潮汕豆醬,據說在市面上買不到的,都是店家用基礎醬料再新增其他材料調出來的。豆醬一般基礎醬料是用的普寧豆醬。另一種當然就是沙茶醬了,牛肉與沙茶就是天生一對,離了誰都會遜色幾分。沙茶用的是汕頭的皇牌沙茶,怎麼調製也是個謎了。

三是粵西地區的打邊爐。

大家都知道,粵西地區的民風要粗獷一些,所以打起邊爐來也比較簡單粗暴,一般是用雞、羊、狗來打邊爐。

粵西人講究食材要原汁原味,冬天“打邊爐”也一樣,最地道的一樣做法就是,“清水煲雞”。首先準備一隻土雞,洗淨切塊,用花生油和鹽、生薑片、蔥段一起拌和稍稍醃製一下,這樣去腥,雞肉也更滑嫩。

接著準備底料,在一盤清水裡放進紅棗、枸杞、桂圓、玉竹、黨參各適量,大火燒開。接下來放雞塊、生魚片、鮮蝦及素菜……這樣吃起來湯鮮肉滑,味道非常棒。根據口味,清水也可以換成椰汁或啤酒,做成清香可口的椰子雞和酒香濃郁的啤酒雞。

粵西的羊肉打邊爐與北京的涮羊肉不是一回事。北方的羊是綿羊,也就是“小肥羊”,將羊肉剔下來切成薄片的;而粵西的羊肉一般是精瘦的黑山羊,連皮帶骨切成一塊塊的,配上竹蔗、玉米、紅蘿蔔或是木瓜,既能吃出羊肉的原味,又能喝上一碗溫潤不膩的羊湯。

北京涮羊肉、重慶火鍋、廣東打邊爐,你最喜歡哪一種吃法?

粵西羊肉打邊爐

粵西的狗肉打邊爐以高州狗煲最為出名,以20-30斤的狗為最佳,肉質細嫩,無異味。鍋底是狗湯,要加上草果、陳皮、丁香、紅棗之類與狗肉一起燉,加上兩三勺蠔豉,湯味會更加鮮。猛火滾開後文火煲半個鍾,當狗肉軟硬適中時,口感更好。

狗肉邊爐的配菜有淮山、蘿蔔、香菇、針菜(黃花菜)之類,或是煲西洋菜或生菜等青菜,以去膩滯。蘸料也以特製的豆醬為主,也有一種酸甜的醬料,可以去腥去膩。

湛江雷州的羊煲與狗煲也比較出名,雷州還有一種“羊狗煲”打邊爐,是將羊肉與狗肉混合在一起,再輔以一些中草藥,配上一些蔬菜,味道鮮美,滋補效果好,深受當地群眾歡迎。

北京涮羊肉、重慶火鍋、廣東打邊爐,你最喜歡哪一種吃法?

粵西狗肉打邊爐

在廣東人眼中,北京涮羊肉和川渝麻辣火鍋,偶爾吃一吃可以,但長期吃是不行的。涮羊肉雖然味道不重,但綿羊肉太油膩,味道也相對黑山羊肉來說更羶一些。重慶火鍋,不僅油重,很多食材是廣東人比較少食用的,且調料太多,掩蓋了食物的原味,吃了擔心會比較熱氣。所以,廣東人一般只在秋冬季節打邊爐,但會仍然保持原汁原味的風格。

不過,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每一種火鍋形式都是因為當地的氣候和風俗而產生的。

我想,如果廣東人到了東北或是四川重慶,也許就慢慢融入那個環境,愛上當地的火鍋,甚至不吃還不習慣呢!

網友朋友們,你們愛吃哪一種火鍋?歡迎留言討論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