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郡國並行制:它是漢朝的權宜之計,還是順應時代潮流的王朝制度?

夢歸隴原東,文史盡辰

(夢歸秋辰:第417期)

郡縣制可以說是古今影響最為深遠的舉措,它對於我們整個華夏的發展都是具有積極意義的。而郡縣制和元朝的行省制度,都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它也在打破著世家大族對於地方的把控,更是在進一步加強著中央集權,當然中央集權本身有積極意義也有消極意義。

郡國並行制:它是漢朝的權宜之計,還是順應時代潮流的王朝制度?

行省制度

而在以前都是部落制度,他們是以領土和人口雙劃分的王朝體系,當然人口劃分要遠遠大於土地劃分,比如遊牧民族的千戶、萬戶侯等等。後來我們形成了郡縣制,而西方更多地實行了聯邦制,當然這是由於兩種文化的思維方式差異而決定的。

但西漢初期實行了一種王朝制度叫:郡國並行制,簡單來說就是郡縣制和諸侯王同時存在。我們不能否認這種制度在西漢初期是有積極意義的,比如當時郡國人口增長率為15%,而像吳王劉濞的人口增長率為20%。諸侯王可以地方實際情況因地制宜,但同時諸侯王個人能力影響太大,這也是其弊端。

郡國並行制:它是漢朝的權宜之計,還是順應時代潮流的王朝制度?

郡國並行制

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漢高祖劉邦為什麼要實行郡國並行制?

一、歷史原因。

漢朝是一個承前啟後的王朝,我們今天的民族就是在漢朝時期形成的,所以千百年來漢朝是民族凝聚力的關鍵。縱觀古代王朝,能讓一個將軍說出“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是一種從未有過的自信和尊嚴。蘇武、張騫數十年而不屈,解憂公主為了大漢而甘願遠嫁西域。一個民族的尊嚴與王朝融為一體,也就只有漢唐而已。

郡國並行制:它是漢朝的權宜之計,還是順應時代潮流的王朝制度?

蘇武

正是因為漢朝是一個承上啟下的王朝,所以它很多東西其實都在摸索時期。透過郡國並行制也是在諸侯和郡縣制之間摸索,因此這也就不奇怪了。畢竟劉邦作為西漢最高統治者,一些關乎王朝命運的決策不能如同兒戲,因此這也算是一種循序漸進的嘗試。

二、秦朝的教訓。

我們有一個詞叫漢承秦制,那麼王朝制度為什麼不繼承秦朝呢?原因很簡單,一方面劉邦繼承的不是一個簡單的死搬硬套,而是加以吸收和改良。另一方面,劉邦本人也在吸取秦朝滅亡的教訓。所以劉邦一上臺就廢除了酷刑,實行休養生息的國策。

郡國並行制:它是漢朝的權宜之計,還是順應時代潮流的王朝制度?

秦朝

因此客觀來說,劉邦可能對不起功臣,但絕對對得起百姓。而劉邦之所以不完全實行郡縣制,主要是因為秦二世而亡的教訓。當然劉邦本人也看到郡縣制是有利於王朝的發展的,但又對秦滅亡心有餘悸。於是,他思索再三以後便採取了一個折中的制度:郡國並行制。

三、現實因素。

首先彭越、英布為什麼追隨劉邦,不就是想與周武王孟津觀兵一樣,趁機撈一個世代罔替的諸侯麼。所以在垓下之圍前,他們都拒絕派兵,因此劉邦封韓信為齊王,並承諾彭越、英布等封王以後,他們才出兵與劉邦圍項羽於垓下。

郡國並行制:它是漢朝的權宜之計,還是順應時代潮流的王朝制度?

劉邦

因此這也是劉邦的權宜之計,畢竟當時彭越、英布、韓信等手裡都握有兵權。如果重開戰端,天下又會陷入戰火之中,這是劉邦和天下百姓最不願意看到的結果。因此劉邦推行郡國並行制也是不得已而為之,更是權力之間相互博弈的結果。

不過後來劉邦犯了一個最大的失誤:分封劉姓子孫為王,這個問題也困擾了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漢文帝時期淮南王劉長擾亂,漢景帝時爆發七國之亂,漢武帝時淮南王劉安圖謀不軌。但不管怎樣,郡國並行制在特定的歷史時期是發揮過積極作用的。

郡國並行制:它是漢朝的權宜之計,還是順應時代潮流的王朝制度?

七國之亂

用文化點亮生活,用歷史回顧人生。我是夢歸秋辰,謝謝大家的閱讀和鼓勵。如果大家喜歡,請給個關注,謝謝大家!

漢高祖劉邦:一個真正出身平民的皇帝,一個不被史書接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