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二十八,把面發”,“麵食之鄉”的10大面食,吃麵食還得看山西

“二十八,把面發”。中國人過年,要在年前準備好各種主食,主要是麵食,這樣在過年期間,就不會有“蒸(爭執)”出現。所以每年臘月二十八,中國北方就掀起了民間發麵蒸饃大賽:山西人蒸的是糕兒饃饃,河北人蒸的是棗花饃,河南人既要蒸饃又要炸疙瘩,山東人蒸的是花餑餑,一片熱火蒸騰的景象。但是僅僅比較麵食的話,還是要看山西,山西的麵食,不僅種類繁多,據說有300多種,而且心思巧妙,令人讚歎,不愧是“世介面食之根。”

“二十八,把面發”,“麵食之鄉”的10大面食,吃麵食還得看山西

小編這裡就整理了山西的10大面食,以饗大家!還是排名不分先後。

剔尖——用筷子撥出來的麵條

在山西不僅有刀削麵、刀撥面,還可以用筷子做面,因為做剔尖只需要一副碗筷,一口鍋,所以又被稱為“光棍飯”。用一根筷子順碗沿飛快地一蹭,一旋,就撥出一條像魚一樣的麵條。

“二十八,把面發”,“麵食之鄉”的10大面食,吃麵食還得看山西

所以,它又叫“撥魚”,撥的是面魚兒,像魚一樣兩端細長,中間略厚,吃的方式和貓耳朵一樣,可以澆西紅柿雞蛋,可以放肉醬,也可以炒著吃。

刀撥面——兩尺長的大刀來做面

刀撥面是山西面食的又一道絕技,它的製作方法是將精細的麵粉用涼水和制,然後用刀撥面。刀身橫在面片上,由遠而近倒著下刀,用力一切一撥,直接撥入沸騰的鍋裡,煮熟後撈出,過溫開水,炒食,澆滷,涼拌皆可,吃著筋軟可口。

“二十八,把面發”,“麵食之鄉”的10大面食,吃麵食還得看山西

撥面的刀是特製的,一般長約兩尺,刀刃是平的,兩端都有柄,用這樣的刀撥出來的面粗細一致,呈三稜形狀,無論是搭配葷素澆頭,還是如蔬菜一般炒著吃都很美味。

刀削麵——號稱麵食之王

刀削麵是山西眾多面食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道美食,也是最有名的一道,被稱為“麵食之王”。其特色是內虛外筋、柔軟光滑,且容易消化,而且物美價廉,色、香、味俱全,所以深受人們的喜歡。

“二十八,把面發”,“麵食之鄉”的10大面食,吃麵食還得看山西

傳說,這刀削麵源於元朝,因為蒙古人對漢人的統治十分殘暴,不準老百姓家中有菜刀,老百姓做不了刀切面,就用小鐵片代替刀片,刮成麵條來吃。這種做法,就一直在北方流傳下來。然而山西的大同則是因“中國的刀削麵之鄉”而入選非遺。

孟封餅——餅中佳品,極致的鍋盔

山西的餅食眾多,比如山西太谷餅號稱“糕點之王”,聞喜煮餅又號稱“餅點之王”。而小編卻想介紹一種號稱“香、酥、軟、甜、涼”的餅中佳品——孟封餅。北方多鍋盔,都是好大的一坨麵點,然而山西太原的孟封村,在清朝光緒年間的時候,就流行一種“鍋塊”,又叫孟封餅,可以說是一種做到極致的小鍋盔。

“二十八,把面發”,“麵食之鄉”的10大面食,吃麵食還得看山西

它的外皮和鍋盔是一樣的酥脆,也是和鍋盔一樣的烤制而成,所以相容了鍋盔和餅的特點,加上熟面,熟油、熟糖的製作,所以好多人才說,涼的孟封餅才最好吃。

黃米棗糕——獨一無二的香甜

棗糕原是清朝宮廷御用糕點,曾有宮廷第一糕點之美稱,其味香遠,入口絲甜。在山西民間製作棗糕的地方很多,而其中最有名的卻是武鄉黃米棗糕,號稱是“獨一無二的香甜”。傳說是太原白雲寺的和尚,煮黃米紅棗粥,無意中煮得太硬,只能將硬粥切片食用,結果巧合中發現黃米和紅棗之間,味道互浸,成就了一種絕妙的香甜。

“二十八,把面發”,“麵食之鄉”的10大面食,吃麵食還得看山西

黃米棗糕,是將黃米麵放入甑子內,擺一層紅棗再撒一層黃米麵,如此反覆,直至甑子滿,蒸熟後倒出用溼布蓋住,冷水拍壓,切片食用即可。

甩餅——甩出來的美味

在山西潞城有一種甩餅,重點在甩上,麵糰用麵杖翻甩多次後,餅變得精薄,能透見亮光,放於餅鐺上烙之,朝上的一面刷驢油,翻個即成,外焦內綿。餅鐺起鼓,中凸,像個口過來的小鍋,叫鏊。火則必須是炭火。

“二十八,把面發”,“麵食之鄉”的10大面食,吃麵食還得看山西

將切好的驢肉置於餅中,加蔥花,也可蘸醋,卷而食之,跟吃北京烤鴨類似,應該也歸為北方的春餅一類,只是餅的做法不是擀出來的,是甩出來的,也不是蒸出來的,是烙的。

李圪抓——包子還是餡兒餅?

李圪抓,是晉東南的方言的譯音,這種小吃,有些地方又寫成“裡圪抓”,說不準是包子還是餡兒餅。準確地來說,應該是一種餡兒餅,傳說是一個牧羊人想吃羊肉包子,結果面和稀了,做不成包子,只好包上羊肉餡兒,用鐵鏊烙熟即可。

“二十八,把面發”,“麵食之鄉”的10大面食,吃麵食還得看山西

李圪抓分為肉包和素包兩種,肉包餡料以羊肉、粉條、韭菜為主;素包餡料以雞蛋、粉條、韭菜為主。其特色是皮薄如紙而不爛,餡香味美而不膩。味道可口,回味悠長。

油糊角——生男生女的吉祥食物

油糊角,是山西傳統小吃。相傳在唐朝的時候,晉城有一位將軍,一次征戰勝利之後回到家中,他懷孕的妻子就用家鄉的特產黍米麵,炸成油糊角犒勞丈夫,將軍食後讚不絕口。當天,妻子分娩,生得一男一女,將軍大喜,命軍朋做油糊角犒勞三軍,以示慶賀。

“二十八,把面發”,“麵食之鄉”的10大面食,吃麵食還得看山西

說來也巧,在油糊角里分別包上了紅豆餡和胡蘿蔔餡,其中紅豆餡表示生男,胡蘿蔔餡表示生女。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這個將軍,就用做油糊角作為生兒育女的吉祥物,而油糊角也逐漸發展成了當地的一道特色美食。

甜蕎麵涼粉——消暑的麵食

對於晉西北的居民來說,蕎麥是重要的食材,他們能將其加工製成各種麵食,如擀麵條、刀削麵、剔尖、撥魚兒,也能做成夏日消暑的小食,比如這道甜蕎麵涼粉,非常適合夏日食用。

“二十八,把面發”,“麵食之鄉”的10大面食,吃麵食還得看山西

涼粉的做法很簡單,首先將面涼粉切成適合大小的長方形塊裝盤,準備大蒜和姜,都切成碎末,在涼粉上加入幹辣椒麵、鹽、五香粉,最後上鍋熱油,把熱油澆在大蒜和辣椒上。在山西的大街小巷都能吃到這種美食。

聞喜花饃——麵食做到極致就是藝術品

最後來說說,國家級的非遺食品聞喜花饃,也是山西人民在臘月二十八這天,做得最多的麵食。聞喜地區有一說法“有饃就有事,有事就有饃”,因此,在當地製作花饃比較普遍,僅花饃鋪就有20餘家。花饃一般由四層組成,常用於喜事,故花饃也常被人們稱之為“喜饃”。

“二十八,把面發”,“麵食之鄉”的10大面食,吃麵食還得看山西

花饃,常用於各種民俗活動中,用半球形、桃形等作為主體,扦插各種花卉、動物、人物等等,這是將麵食做到了極致的體現,每件花饃的造型,就如同藝術品一般的精緻。當然了,花饃的式樣越複雜,顏色越鮮豔,可食用性就越差,相反,觀賞性就更強。

山西面食源遠流長,久負盛名,製作工藝出眾,花色品種繁多。史書曾讚譽為“一面百樣吃”。看上去普普通通的麵粉,可以運用煮、蒸、燜、炒、燴、炸、烙、拌等方法,變化出300多種花樣,上至高檔麵點,待客佳品,下至風味食品,時令小吃,應有盡有,風味迥異。小編這裡整理的山西10大面食,實在不能說明山西面食之美。

朋友們,你們還知道哪些山西的麵食?不妨在討論區留言!

(文中所用圖片部分來自網路,有版權需求的請聯絡作者刪除!)

本文由浪漫的何必問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