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福建人是如何一步步進入臺灣的?

文/王凱迪“閩臺一家親”,這是今日中國在處理兩岸關係中最常提及的關鍵性話語。福建與臺灣,這兩個隔海相望的區域不僅距離相近,更在人文風俗與血緣上有著難以割捨的緊密聯絡,兩地之間存在著高度契合的地域文化認同。而這種認同最早的起源,便來自一場歷時彌久的大移民運動。

福建人是如何一步步進入臺灣的?

01、福建總動員福建,自古便以多山而聞名,依山傍海的福建多山而田少,尤其是東部沿海的漳、泉一帶,“地土瘠薄,堪種禾稻者僅十之四五”,本就平原稀少的大“胡建”,土地也十分貧瘠。這就造成當地的人口負載力十分有限。唐宋之前,多山的福建還能勉強支撐少量人口的繁衍,而進入明清之後,隨著人口自然增長率的陡然攀升,人稠地狹的福建人便無法僅僅依靠耕地過活,無數人開始走向了向大海討生活的時光。從明朝開始,福建人的目光開始逐漸投向了僅有一條海峽相隔的“大員”(臺灣島早期名稱),在明朝末年的短暫“隆慶開關”時期、晚明鄭芝龍的海上時代,福建的先民開始成規模的走上臺灣島。

福建人是如何一步步進入臺灣的?

02、鄭成功效應清代之前的福建移民多是自發的間斷性自然移民,所以數量相對較少,而且分佈地主要集中在臺南平原的安平港附近。甲申之變後,清王朝入主中原,朱明王朝在南方重開新天,被賜予國姓爺的福建泉州人——鄭成功,以東南地區為基地鼎力抗清。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四月到1659年(順治十六年)六月,鄭成功率軍攻打金陵,卻在八旗精銳堅守之下鎩羽而歸。經歷大敗的鄭成功眼見北方難有進展,而福建漳泉一帶難以久居抗敵,於是轉而意圖尋找新的基地繼續抗清大業。

福建人是如何一步步進入臺灣的?

公元1661年,人到中年的鄭成功“攜水陸官兵眷口三萬有奇”從漳州一帶渡過臺灣海峽,順利拔掉了臺灣島西南部的荷蘭人據點,在臺灣島上佔領腳跟。隨後,清王朝實行海禁政策孤立鄭氏,反而使得大量無處謀生計的福建人犯險進入臺灣。到明鄭末年,臺灣在籍民眾已經有二十萬之多。03、臺灣府下康熙二十三年(1684),臺灣以一府三縣的建制納入福建省的行政管轄範圍之中。由於此時臺灣已經成為福建省的一個行政單元,無田可耕的福建人便開始在合法條件下大批次進入臺灣島。尤其是雍正十年(1732)年之後,清政府透過“給照”的官方許可方式,准許“搬眷”入臺,並設立官方主辦的“官渡”負責民眾的渡海遷徙,福建省渡海前往臺灣的人數因此飛速增加。到19世紀初,臺灣在籍的漢人戶數達二十四萬,總人口已達近兩百萬人,其中十有八九乃是閩人以及其後裔。

福建人是如何一步步進入臺灣的?

圖/清代臺灣福建人在臺灣的足跡是逐漸由點向面擴張,由臺南平原為起點,逐漸向北方的屏東與臺北一帶擴張,南方則進入屏東平原,到十九世紀時,福建人已經遍佈東面的宜蘭平原,基本完成了對臺灣島的全面開發。參考文獻:1。清代福建人口向臺灣的流動2。中國全史百卷本